不但如此,余桑还叫余二郎在野外寻摸着,遇到其他平菇香菇的,也摘回来,尽量多选出优质品种培养。
家里也有纸笔,几个月过去,跟着余三郎,也很学了很多字了,虽然依然写得不好看,但是余桑开始用纸笔来计划未来的菌菇菌种制作时间,以适应秋冬的生产计划。
有了纸笔,她也开始记录一些种菇的经验,好根据本地气候来调整种植计划。
积攒经验,也能分析出有哪些弊端,好做调整。
余满山看到她这样子,“哟”了一声,调侃道:“我家小四以后还要学那圣人出书了~”
余桑撒娇地喊一声:“爹~”
魏老太斥责一声余满山:“去去去!我乖乖聪明着呢,哪家小娘子有我乖乖这样能写会道的。”
余满山带着余大郎去田间拔草,路过前面稻田养鸭的那块田,看了看,道:“这稻田养鸭,田里是杂草虫害要少些!”
余大郎看了看,说道:“这禾苗长得也好!我看跟前面那上等田种的也没差!”
禾苗虽看起来没差,但最终还是要看收的谷子怎么样,余满山道:“等收成的时候再看看。”
等到水稻长得差不多了,余桑也经常来田间看,仔细观察起水稻来,水稻分蘖多少,植株高矮,又有每块田的光照区别,灌水水深区别,施肥品种和多少的差距等。
这地方夏天暴雨多,有时候夹杂大风,暴风雨后,余桑就去田间查看,暴风雨后,难免有些水稻会倒伏,余桑发现,她大舅带来的那些秧苗,植株要矮些,抗倒伏能力更佳。
余桑把这些记了下来,只等水稻扬花结穗的时候,再看看这些矮株的结实多少了。
她让余满山有空的时候给她做了一些小木牌子,到时候用来挑选观察突出的水稻用。
但让余桑失望的是,她大舅带来的这些秧苗,虽抗倒伏能力强,但稻穗和结穗粒数就没那么理想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由于气温高,菌房的第四茬平菇没长了,把菌坑都清理掉了,而新草房那边,也收拾得差不多了,余桑想着,干脆把香菇那些木头运到那边新房子竹林去算了,她不想暴露她家还会种香菇这个事。
木头不算很多,余满山跑几次,也差不多全部都运过去了,把那竹围子也一起带了过去,去围起来。
因着这边也有田,余满山和余大郎过来干活的时候,也顺带来新房子看看。
李老大更逗,干活的农具直接放到余家新房子里来了,因为他的田地离这里比家里近多了,来种地干活的时候,直接空手过来就是了,来余家新房里拿就行,余家也给了他一把钥匙,方便他秋冬到时候过来住。
很快,水稻扬花时节到了,余桑日日都出现在水稻田里,将最先扬花的水稻,她挂上木牌子记录标记。
又观察起水稻的花来,她知道要弄出杂交水稻,肯定要先找到雄性不育系,这雄蕊倒是能看出来,就是没看到一株异常的。
她知道不能急,很难找,就算找到了,一下也成功不了,因为袁爷爷最开始也找到过,但是最开始也没取得能广泛推广开的成果,因为地理太近的,好像基因上离得近,必须要找那地理位置相距远的野生品种杂交。
趁着大太阳好观察,余桑边寻找雄性不育的水稻,一边看看哪些水稻在各种方面占优势的,她都一一标记下来。
直到这个夏季水稻全部扬花结穗,她都没有发现一株雄性不育的,但是却把哪些扬花早,结穗早,结穗多,一串穗子上谷粒多,分蘖多,抗倒伏能力强,抗病害强的,全部标记下来了。
叮嘱她爹千万别动她的牌子,到时候收割的时候,也把这些单独连同牌子一起放起来,牌子上她专门用小刀刻了字,做了标记,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