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桑“嘻嘻”笑,是她的话,也把钱给她大哥保管,余大郎真的要稳重很多,余二郎机灵是机灵,钱肯定还是给稳重的保管。
兄弟几个出发了,一大早,就有人来请余满山,让他过去教教“耖”怎么用。
余满山挺了挺胸膛,这新农具,让他在这李家湾,很有了些名声,往日还是佃户的时候,在这乡下,都是问家里有田多少亩,他这佃户,一般人,暗地里都是摇头,现下田虽不多,但也有了,因为这新农具,大家对他也尊敬了。
两年来,余满山第一次看这李家湾,都亲切了许多,浑身舒畅。
他有些体会方地主、里正那等人的感受了,走到哪儿都受人尊敬。
这感觉好啊。
还得努把子力,把房子起了,家业搞起来。
将来一切会更好!
这几天,来来去去的牙人过了好几拨,汤家终于想好了,几个牙人收的价格都差不多,还不如一样的价格卖给余家,汤家的王嫂子来找魏老太说卖麦子和麻布的事情。
魏老太答应了,就是要再商量商量需要买多少。
汤家的田地其实也不多,麦子不算很多,余满山干完农活回来,魏老太找他说了,余满山又找余桑问。
余桑道:“麦子都买了吧,爹爹,用不完咱们还可以吃啊,我看咱家谷子没多少了。”
麦子比米便宜很多,只是新明县的人还不习惯吃麦食,还是以为米粮为主。
这离水稻收获还好几个月呢,吃饱了身体好,比什么都重要。
余满山答应下来,出了门就去找汤家。
将买麦子和买麻布的事情谈好,一挑挑的麦子往余家担。
周家的看到了,周家的王老太问:“这是跟汤家买的呢?”
余满山笑笑,“是诶。”
王老太知道余家是有钱的,卖菜赚了老些钱,她关心道:“多少钱一斗买的啊?”
汤老头也跟着余满山帮他挑了一挑子往余家去,他眼皮子耷拉了一下,道:“就牙人收那个价,卖给他家近,方便些。”
其实余满山在牙人价基础上还加了一文钱,汤家才这么高兴卖给余家。
汤老头怕余家不方便,这周家的也想卖给余家,就故意这么说。
王老太“哦”了一声,就不感兴趣了。
麦子买回来,还要找地方装,那家里大缸小缸的,用得上的布袋子,全都找了出来,尤其是三兄弟的房间,到处都堆满了麦子和杂物。
买布买麦子的,又花去一贯多。
家里还剩23贯。
池塘围好了,菇木也围好了,秧田也围好了,看着家里一切都欣欣向荣的,秧田里秧苗也长出一大截了。
余桑和余满山在田埂上观察。
余满山道:“这粪肥是按小四你的法子弄的,育种也是两种法子弄的,这禾苗子看着,是比别家的好很多,又绿又壮的!”
余桑点点头,周围也有别家的秧田,两厢一对比,自家的是看着好很多。
这育秧是第一步,第一步走好了,后面就更好走。
这第一天,余二郎和余大郎两个,没有蹲到合适的货商,倒是把魏老太要的盐买回来了,明天要做咸菜了。
当天夜里,余桑都睡熟了,恍惚听到外面暴雨拍打瓦片的声音,又打着雷,她一翻身,又睡了过去。
却听到她爹娘房间那头,悉悉索索的声音传来,旁边魏老太也醒了,听到了余满山开了门过来,魏老太轻声问:“下这么大雨,那秧田怕是涨水了,就怕秧苗被淹了,你是打算去开缺口放水吧?小心些,别摔了,要不你把大郎叫起来一起去吧。”
余大郎今年十四了,也是个大伙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