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下在京城带起了晒书潮流。晒书影响颇广,又吸引来更多的书生到三水书斋看书,比对目录,让书斋从刚开门的时辰,就迎来了大批的客人。
他们日出时来,日落时走。起身时四下看看,都作出了判断。
“今天陆老板不在书斋啊。”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谢大人没有来。
出了书斋,这些大大小小的读书人各回各家。
顺着梯子坊“往上”走,铺面渐渐稀少,小摊贩也都相继收摊回家。
傍晚的时辰,已有炊烟升起,各家各户都在做晚饭了。
附近一条小巷里,陆杨给罗家哥哥家送来两桶冰、两个大西瓜,再加个食盒,让他们吃个凉快,晚上也睡得凉快。
他来到京城后,学会做凉粉了。
看着时辰差不多,他做好了凉粉,备好了炸花生和黄瓜丝,还有一罐油辣子和一罐醋。只看个人口味来添加,搅拌搅拌就能吃了。
孩子们还没回来,他们下学以后,先去陆杨那儿,在书房里写功课,等谢岩下值后检查,再提点几句,就能回家了。
夏季炎热,京城的住宿环境更加拥挤,房屋之间紧挨着,巷子的间距不够宽敞,在院子里待着都会感到闷。
这处宅院还不错,是靠近“上梯坊”的宅子,那里的宅院紧俏时,也有人往下租赁屋子。罗家兄弟现在又住到了一起,屋子像陆杨在府城的房子,一个仿二进的竹篱影壁,过后是几间屋子,兄弟俩分住东西厢房,留了屋子供养父亲。他们住,影壁就拆了,院子敞亮。
陆杨帮着把冰分了,各屋都放一盆。沉一个西瓜到井里湃着,等家人回齐了,就切开来吃。
又是一个乡试年,京城有书生考乡试。再过两个月,城区会更加拥挤,两个嫂嫂闲不住,拿了些文运书签的材料回家,空了就印,一套套的用蜡纸封好,只等更多学子来京,就到街上卖书签去。
家里日子好了,陆杨就更不喜欢她们把挣钱的事带到家里来干,又累又没个尽头。但在市井过日子,睁眼就是开支,张嘴就要吃要喝,她们就保持着从前的生活习惯,能省就省,能挣就挣,尤其是到了考试的季节,更是兴奋了。
以她们的生活经验来说,书生们的银子是最好挣的了。
罗大嫂让陆杨不用管这个,“我们就是印出来,到时有伙计出去卖,累不着的。”
罗二嫂是同样的话,“闲着也是闲着,男人和孩子都早出晚归的,家里里外就这点活,成天跟针线打交道也累!”
陆杨有给她们找别的乐子,比如到家里玩,他家两个孩子大了,能走会说的年纪,逗起来有趣。
到家里还能学点东西,要么识字,要么学画,也能下棋。陆杨得了洪楚的古琴,忙里偷闲请人教一教,略通音律,她们也能学一学。
他还买了叶子牌、骰子等赌具,因罗家兄弟曾经当过官差,知道沾上赌的下场,她们不敢赌,也不敢碰,怕自己上瘾了,这个家就完了。
陆杨再说,她们只会让陆杨别操心。
“我们以前都这样过日子的,突然雅致起来,你哥哥也不习惯。就这样吧,反正还在市井里住着,我们出去串门,跟街坊邻居聊天说话能唠到一处。这就行了。别家也在收拾东西准备挣钱了,我们就这样忙着挺好的。”
再坐会儿,天色暗了些,陆杨就该回家了。
他沿路往东边去,街上的铺面只剩一些饭馆酒楼开着,大堂里有客吃堂食。
他们家在“尖尖”里,越走越冷清。
附近邻居都是官员,住这么近,平常往来都少。
陆杨初来乍到时不大习惯,后来待久了就适应了。
大户人家讲究,当官的顾虑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