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他参加科举考试,未及弱冠之年,一跃成为秀才,在十里八乡中出了名。

到了二十九岁那年,施耐庵考中举人,一举改换门庭,从最底层的船夫之子一跃成为备受尊敬的士人。】

武则天凝望着天际,这一瞬清晰地感受到明朝的科举考试对底层人们的意义所在。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它能使身份最低微贫寒的人阶层跃升,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都有机会进入仕途,平步青云。这是被权贵控制,阶级固化的现下武周社会难以做到的。

所以她为何要扶持寒门,推行糊名制度,不仅是为了扶持新势力和关陇贵族抗衡,更是为了给百姓一个更公平的上升渠道。

饮鸩止渴不如釜底抽薪。

她的国家,不需要一群只会空谈的废物,趴在百姓身上吸血的蛀虫!

明清两朝的学子们对施耐庵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亲身体会过科举,知道究竟有多难。

明朝考试制度成熟,但竞争程度也是空前绝后的激烈,以乡试为例,参加考试的人数每年有上万人,录取率却不到百分之十,会试的录取率就更低了,只有不到百分之五,中举者寥寥数人。

施耐庵如此低微的家境,能这么快考上举人,那些世家大族出身,自幼享有优渥资源的天才也莫过于此了!

简直是天纵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