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已经七十三岁了,在古代已是高龄,生命即将走到最后一刻的他带着凝聚半生心血的《本草纲目》,再次上门拜访王世贞。
看着眼前垂垂老矣,奋力为出版而奔走的故人,王世贞十分感慨,终于答应为《本草纲目》作序。
有了王世贞的认可和支持,终于有出版商愿意出资印刷《本草纲目》,然而李时珍未能亲眼见证自己作品的问世,便在三年后抱憾离世。临终之际,他嘱咐儿子李建元将书呈献给朝廷,希望造福更多的人。
张居正心想,确实是王世贞的作风。
典型文人该有的毛病一个不落。
若不是对方心性还算可佳,他也不会轻易放过对方,只是摘了他的官帽就让人滚回老家。
王世贞微微张嘴。
他这办了好事,经天幕一放,倒像是耽误了李神医一样。
虽然,的确,有可能耽误了一点点......
“不关我事啊!”王世贞叫冤。
都是李时珍太认可他的才华,非要让他来著书序言才会拖了整整十年。
【2011年,《本草纲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李时珍本人也被称为“博物学界无冕之王”。】
【《本草纲目》是当时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纪念李时珍,在其故乡蕲州城东南面风景秀丽的雨湖之畔修缮了他的墓冢,并建立了“李时珍陵园”。这座陵园由本草碑廊、纪念展览厅、药物馆、百草药园以及墓区等五个主要部分组成,于1982年被认定为中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并在1996年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978年,湖北省文化局对李时珍的墓地进行了重新整修,同时树立了一尊高四米的李时珍雕像,其底座上刻着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的赞词。
雕像背后东西两侧分别安葬着两位重要人物:东侧为李时珍及其夫人吴氏共同的长眠之地,他们的儿子在明万历年间所立下的墓碑;西侧则是他父亲李闻言与母亲张氏的合葬之处。到了1980年,在这片充满历史意义的土地上正式设立了国家级的文化保护机构李时珍纪念馆。
整个园区占地约5万平方米,其中仿古风格的正门上方镌刻有开国元勋邓先生亲自书写的馆名,馆内展出的历史文物、文献资料、药物标本、图表照片、画像雕塑等超过一千件展品,生动全面地展示了李时珍一生的伟大贡献及其所著《本草纲目》的重要成就。其中珍藏了许多自明清时期起就极为宝贵的古籍善本,尤其是不同版本的《本草纲目》,对于研究中医药学具有极高价值。】
看着庞大的陵园纪念馆,李时珍眼角湿润,可能是人老了越来越感性,但谁能见到眼前的场景而不被打动呢?
后人尊敬他,爱戴他,善待他的家人,将他的思想著作保存得如此完好。
多年来风雨兼程的苦,这一刻完全不算什么了。
他见到了万千本《本草纲目》,弥补未曾亲眼见证其刊刻出版的遗憾。
这一刻,李时珍圆满了。
便是此刻含笑死去也值得。
【躬亲实践,知行合一,以谦逊的姿态成就影响世界的医学巨典。
他就是中华药圣李时珍!
还在为自己的行医生涯而感到迷茫吗?看看前辈吧,手脚行动起来,怀揣执着上路,或许下一个书写医家传奇的就是你们!】
视频定格在李时珍背着药筐,踩着草鞋远涉深山的画面上,接着渐渐暗了下去。
“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