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2 / 3)

伊嗣侯三世

伊嗣侯三世(?公元 651 年)又称耶兹底格德三世,中国史料中有称之为伊嗣俟,是《新唐书》记录错误导致的错别字。

伊嗣侯三世是波斯萨珊帝国的末代皇帝,库斯鲁二世的孙子。库斯鲁二世时代是萨珊波斯最强盛的时代,公元628年,库斯鲁二世被长子希鲁耶弑杀之后,萨珊波斯的政治彻底崩乱,一直到公元634年,短短六年时间,九位皇帝轮番上台,轮番被人弑杀。最终大家杀疲惫了,把潜逃民间的伊嗣侯三世给找了出来,拥立登基,政局算是稳定了下来。是年,伊嗣侯三世二十一岁。

伊嗣侯三世像极了明末的崇祯,帝国濒于崩溃,政局不稳,外族压境;国库空虚,赋税透支;豪强并起,军阀割据。更重要的是,阿拉伯人的崛起。

扩张时代的阿拉伯,兵锋锐不可当,同时开三条战线,东打波斯,北伐拜占庭,西征埃及。波斯连战连败,虽然偶有胜利,最终无法改变大势,在决定性战役卡迪西亚之战中,连帝国宰相,国之柱石鲁斯塔姆也被擒斩首。

这中间发生过一起事件,公元 637年,卡迪西亚之战的前夕,阿拉伯人派出使者到泰西封劝降。伊嗣侯三世被激怒,认为他们是讨饭吃的蛮荒之人,就说:“你们若是想讨些吃穿,我可以赏赐你们一些,然后就滚回沙漠吧。”阿拉伯使者请求赏赐给他们一块泥土。伊嗣侯三世果然命人弄来一块土,让阿拉伯使者背走了。

当时大臣认为赏赐泥土意味不祥。果然,几个月之后阿拉伯人攻进了泰西封,伊嗣侯三世放弃都城,仓皇逃亡。这也成为伊嗣侯三世心中永远的痛,所以在小说的结尾,他才执着地要从天竺带走一抔泥土,可惜,不是他的无论如何也带不走。

伊嗣侯三世一路抵抗,一路逃亡到帝国最东部的呼罗珊行省的山区,屡次派遣使者向大唐求助,但大唐当时并未打通西域通道,对此也爱莫能助。

贞观十二年,伊嗣侯三世遣使者求助,送给李世民一只活褥蛇,形状像鼠,长九寸,能捕穴鼠。

贞观十三年,伊嗣侯三世又一次派遣使者求助,但依然没有结果。

贞观十八年,伊嗣侯三世退到吐火罗,雇佣吐火罗的军队抵抗阿拉伯人,再次遣使恳求大唐帮助。

贞观二十二年,伊嗣侯三世和吐火罗联合派遣使者,向大唐求援。也就是在这一年,唐军重创西突厥,征服大部分地区,控制区域基本与吐火罗接壤,但仍然没有能力直接派遣军队。

到唐高宗永徽二年,在一次与大食的战争中,伊嗣侯三世雇佣吐火罗军队作战,但战后他赏赐寡少,态度倨傲,引发吐火罗人兵变。伊嗣侯三世逃到木鹿城的一个磨坊中,被磨坊主所杀。波斯国灭。

伊嗣侯三世向大唐求援的心愿最后在他儿子卑路斯身上完成了。公元 658年,唐高宗最终灭掉西突厥,与吐火罗接壤,于公元661年设置波斯都督府,封卑路斯为波斯王,正式支持波斯人抵抗大食。

戒日王

戒日王(约公元590公元647年),本名曷利沙?伐弹那,意译喜增,戒日王是其德称。父亲光增王,兄长王增,妹妹罗伽室利。

戒日王喜好戏剧文学,至今流传有他创作的戏剧《龙喜记》《璎珞记》《钟情记》等多部著作,是古印度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

在公元 600年前后,笈多王朝崩溃之后的北印度逐渐形成以四大王国形成的军事对峙,分别是西部的坦尼沙国,光增王在位,定都坦尼沙城;中部的穆克里国,摄铠王在位,定都曲女城;偏西南部的摩腊婆国,其王不可考,都城位置目前在史学界仍有争议;东部高达国(高达为西方译名,唐人意译为金耳国),设赏迦王在位,都城奔那伐弹那。

四个大国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