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状元及第
官者,国之柱石,民之表率,本当各司其职、辅国安邦,为君分忧,为民请命。朝廷为庶务,分设官职,为官者应
当恪守其责,使得政令畅达,让百姓有所倚仗。
然时移世易,因恩荫泛滥,亲族子弟,不论贤愚,皆入仕途;因科举选士太频,导致事未繁而位先增,一职数人,责权难明,遇事则互相推诿,事久不决……遂致官员之数,远超所需,冗官之弊,渐成痼疾矣。
日常政务,各有专司,然多官并存,皆不愿受其累、担其责,致使事事无解,百姓受苦,朝政受阻,诚为大患也。
冗官之祸不止于此,再看国库,官员之俸禄、办公之费用占用颇多,然国库之财有限,冗官多占用,则民生之水利、农桑、教化等可用的便少。长此以往,民生日艰,欲求国强民富,岂可得乎?
欲除此弊,学生有三策。
一策,在严选官之制。以贤能德才为根本,而非血缘、关系之恩荫之故,必要使得入仕者皆堪其任。选一无能之辈,必要增设一个可用之下属,若是再选了无用下属,为了办事,仍需再寻一个有能之人,周而复始,所需之官越来越多。
二策,在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多人共执一事,只见弊端,未见利处;明定权责,让官员无处推诿,裁撤无德无能之辈,政务自可畅行矣。吏部有考功司,当明确各职之责,以功绩论优劣,优胜劣汰方为正道。
三策,在兴教化,让学者有所用。苦读十年未科举,但是天下官职皆有限,无科举不教化,何解?无官职可授者,尽可使之回去原籍或其他缺少教化之处,学政、教谕多多益善,教化于民,可开民智、知进退、懂道理,利于社稷久安,民生改善。
官员冗余,国之大患,若能革除此弊,精简吏制,选贤用能,则政令通、民心聚,邦国可兴矣。官员冗余的祸端不是朝臣看不见,而是作为利益即得者,他们选择去忽略这一问题。徐京墨选择了最直白的方式痛斥官员冗余,齐武帝二十八年,就曾因为官员之间相互推诿致使堤坝没能提前修好,到了水患时,淹没数十万亩良田,死伤数万人,几十个州县都遭了灾。
再说国库的银子更是如此,修路没钱、建堤坝没钱、赈灾还没钱,钱呢?
这一场他写的痛快,若是没有意外,徐家之难后,他与舅舅的第一次见面当是在殿试之时。
熬过了九天的考试,徐京墨狠狠地睡了一天,缓解了一身的疲惫。等他醒过来,先用了碗鸡汤饭,无骨鸡慢熬加上今年的新米,鸡汤的鲜味都被大米给吸收进去,不用多复杂的调味,只需要一点盐巴、几颗葱花就能激发出这碗饭的香气。
再配上些爽口的小菜,徐京墨吃了个痛快。
他回去书房,默下试卷,又给老师、母亲、南宫家、辞姐儿写了信。让随风用最快的速度送回临安去,免得他这信还没到,官府的报喜的人先到了。
“徐少爷,门房那送来了许多请帖。”
随风专门提了请帖,一定是有比较特殊的人,不过徐京墨怎么样都没想到有一封请帖来自内阁的沈阁老。老师对沈阁老的评价不多,但是他们二人的政见必是不同的。
沈阁老这贴子用的是澄心堂纸所制,这一张纸需的要一两银。徐京墨不打算当即就应邀,他舅舅都为了避嫌没有约他,这沈阁老能不明白吗,不会的,他只是特意选在此时。
徐京墨不知道自己到底哪个地方被他看上了,可惜他无意站队,至于沈阁老是否会觉得他不识抬举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了。
被人轻视的感觉还真不好,徐京墨冷笑一声,虽然他不打算应邀,但是必要亲手回个贴子才是。不然被人传出个轻狂的名声,可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