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2 / 3)

考核”制度,不能由着吏部的考功司主管判定这官员的政绩。他的初步想法是将官员的政绩分为教化、经济、治安、政令通达。

教化,本地百姓的文化水平,最简单的判定就是出了多少秀才、举人、进士。为了能出些有功名的人,当地的官员一定会努力兴科教的。

经济,纳税是国之重事,必要认真考核,但是为防止官员鱼肉百姓、弄虚作假,需要设立巡访之制,并且考核时需要说明增减的原因,对有异常变化的要派人去本地核查。

治安,百姓安居乐业永远是官员该努力的方向,治安与教化、吃饱穿暖都是紧密相连的,治安不好,说教化有方或者税收高增长,那肯定是假的。

政令通达,朝廷安排下的差事能不能高效的完成。比如偶遇洪涝灾害,朝廷要求赈灾、重修大坝,地方官员能不能配合朝廷完成这些事情。

齐承帝的手指轻敲着桌面,问道,“这考核是与奖惩挂钩?”

“陛下,本朝的考功司评定官员的优劣后会将结果反馈至文选司,如此一来,考核就只是为了升迁。但是这还不够,做的不好不能只是不晋升,或者贬官,更应该与官员的俸禄挂钩。对于连续考核结果为差评的,或者出现严重错误的官员,更应该直接罢免其官职。”

有能者上、无能者下。做的好有奖励,升官、发奖金;做不好,贬官、罚银子、罢官。

齐承帝继续问他,“那官员怎么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呢?”

“陛下,为什么不给官员几页纸的岗位职责。”明确告诉官员他概要做什么,那些是朝廷要考核的,什么样的结果才是朝廷希望看到的。

至于一职多人,那必是不可能的,要请幕僚来帮忙也行,但是这请人的银子

朝廷可不会出,谁请的由谁出。

“你策问所提的兴教化呢?”

读书人在清高也不可否认,很多都是为了功名、仕途、前程。若是不正常开展科举,或者科考后无官职可以安排,会打击天下读书人的积极性。没人读书可不行,天下会乱的,那么解决之道就是兴教化。

府学只在府城,以后大可在州县,甚至错落开设官学。给有心向学的人一个读书的机会,这些考了科举却没有办法当官的人就可以安排回原籍去教书,由朝廷支付他们的俸禄,给予他们一定的品级认定。

当地的官员也一定会欢迎他们,因为教化是他们的考核内容,没有好的夫子,哪来的考中的学生。

第71章 “王(忘)八……

一转眼,今年的乡试都结束了。徐天赐的长子徐正贤今年下场,徐京墨对他很有信心,放榜这日大清早,他们一家三口都去了徐府,一起等着放榜结果。

徐正贤如今可是炙手可热的女婿人选,阁老之子、本人又上进,虽未考过乡试,但是上门来打探他婚事的人家亦然有许多了。为了躲避那些“偶遇”,他自考完以后就没出门过,见到表哥来,心情是肉眼可见的好了起来。

两人还没说几句话,就被徐天赐叫去书房了。徐正贤是他长子,徐家的事情,他从未避过他,甚至会刻意让他知晓,他以后的每一步都要自己想清楚该怎么走,徐家族的传承不能只靠吃老本,一定要有能干的掌舵者。

“子期,你那日有些未尽之语,是不确定,还是不好对陛下说?”

徐京墨本来打算过几天来找他说这事,既然现在问起来,那就照实说就好。“舅舅,有人曾说过京都有个显赫的贵人,这人在暗处盯着我,或者说是盯着徐家。”

徐天赐听到这个形容,脑中有什么一闪而过,但是没能抓住,“只有这线索吗?”

“那人隐藏极深,告诉我消息的人只说千万小心,若无完全把握不能轻举妄动。徐家的事情她只是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