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1 / 2)

公仪仇轻敲的手指顿了顿:“前段时日被误杀的那个乌皎?”

见她面露困惑之色,公仪仇方才想起李顺是将她打晕了带回来的,这一路上又一直病着,怕是对外界之事知之甚少。

于是他三言两语提了句打仗的事,示意萧景姝继续往下说。

萧景姝喉头动了动,似是不敢相信自己离开后发生了这么多事,反应了片刻才道:“乌皎也是出逃的苗疆巫族人,早早去投奔了辛节帅,被她收作了学生。”

“她前两年待在西北,同定安侯萧不言有了牵扯。那时萧不言在追捕她,她几经波折坐船回剑南。”萧景姝将话圆了回来,“在船上时,她认出了巫婴。”

公仪仇在听到萧不言的名字时微微皱起了眉,不过却并没有直接问有关萧不言的事,只道:“你们都是去剑南,按理说那个乌皎知道了你的身份也该按兵不动,待到了剑南直接瓮中捉鳖便是,费那么大力气中途下船做什么?”

既然凑巧有了两个额外的帮手,他派去船上的那些人都被放倒便不奇怪了,不过其中仍有不少疑点。

“我也是后来才知道。”萧景姝低声道,“当时定安侯也在那条船上。”

这是她从公仪仇身上学来的道理,牵扯的人越多局面越乱,越有利于有心之人浑水摸鱼,更有利于掩盖真相。

是以萧景姝从未想过掩盖自己与萧不言有了牵扯的事实。

果不其然,公仪仇的眉头已经毫不遮掩地拧了起来,关心的重点也偏了:“你的意思是,萧不言从春日里便去剑南了?”

第45章 入苗疆 是族中哪个姑娘跑出去骗财骗色……

“应当是的。”萧景姝顺着公仪仇的话头道, “暮春时我还在蜀州见过他一次。”

公仪仇盯着她问:“怎么见的?”

按阿泯的行事作风,他绝不可能轻易现身于人前,不然太容易引出事端。

萧景姝一点点将他的疑惑填平:“乌皎精通医毒之术, 还会易容。在蜀州时,我一直戴着她的面具露面。有次辛三娘子邀我游蜀州城,她瞧见熟人扔下我去寒暄时,有个背着刀的郎君在我面前站了站,看了我几眼后就走了。”

“当时我虽觉得有些奇怪,可却并没有在意。”萧景姝说得唇角发干, 舔了舔唇继续道,“直到后来他光明正大来到剑南节帅府, 我才知道他便是定安侯萧不言。”

在公仪仇面前说谎可比在萧不言面前说谎容易得多。她早已习惯了欺骗公仪仇, 对他说假话时不会有任何心虚。且他对剑南诸事的细节知之较少, 她自己又表现得不知道太多,即便有些话存在漏洞也没关系。

大面上说得过去就好, 余下的所谓“内情”让他自己琢磨猜测去。

公仪仇见她对萧不言的事知道的不多, 换了个话头问:“你在剑南节帅府时都做了什么?”

好了,从让她自己说变成了他有针对地问,这下骗人更容易了。萧景姝毫不犹豫道:“读书, 被辛节帅考校,陪身子愈发不好的辛三娘子说说话。”

公仪仇不是很关心辛芷,只道:“都读了什么书?”

萧景姝报了几本经史的名字,而后话头一转:“不过这些只略听了一听, 大半时间都用来读天盛大帝的手记了。”

这句话果然引起了公仪仇的兴趣,不过他却没有如萧景姝所想的那般顺着大帝手记刺探辛氏太女卫的身份,反而问了一个极其“先生”的问题。

“既读了天盛帝的手记,那她写的什么你记得最深?”

萧景姝怔了一下, 如实道:“……梦往昔,亲友尚在,俱相欢矣。夜醒独酌,唯影相伴,无月,恐见之思亲。”

读过一代女帝几十载的人生,她记得最深的的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