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1 / 2)

他眼角余光瞥向身旁的人,他与礼部郎中冯礼是一组,两人面前桌子上的上千份卷子,每一份都要经过他二人之手。

他坐在冯礼的左边,原本他和冯礼是各拿了一沓卷子批阅,但他批阅的快,不一会儿面前批阅好的卷子就堆得有一尺高。

冯礼见状,便开始批阅他批阅过的卷子,说这样省事儿,因为他的能力是被盛鸿认证过的,卷子既然先过了他的手,那九成九没毛病。

冯礼此话是以玩笑的口吻说的,一副想躲懒的模样,不过,若这一批卷子出了问题,那他与冯礼都要承担责任。

既然责任共担,那他也没说什么。

况且,冯礼也没真的躲懒,批阅时很认真。

如今他手中的卷子是第三份雷同卷子,前两份雷同的卷子他已经放到了冯礼跟前,冯礼能看出其中雷同之处吗?

应该能吧?

因为这三份卷子的雷同点在一个成语上:冯驩弹铗。

冯礼姓冯,哪怕阅卷时一目十行,但对冯字肯定敏感。

冯驩弹铗,冯驩是人名,在《战国策》中写的是冯谖,但《史记》里写的是冯驩,《史记》作为必考的三史三传之一,天下读书人都以《史记》为准写做冯驩。

驩字比较难写,笔画多,这三份雷同试卷雷同在驩字都写错了,而且写错的地方还是一样的。

这……

要么是考生作弊了。

要么是誊录官抄错了。

黎荞拿不定主意,只能暂时搁置,继续批阅剩下的卷子,但他余光注意着身边的冯礼,想看冯礼的反应。

但冯礼没有任何反应。

冯礼像是没注意到那离谱的错别字,直接按照他给这三份试卷定的成绩而定了成绩:

通过。

会试考试,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场需要花费三日时间去写的策论题。

今年的策论题同样来自于盛鸿的小作文。

去年腊月,盛鸿因为大运河的成功开修专门写了篇小作文,小作文的内容是感慨运粮不易这个老问题。

盛鸿开修大运河是为了解决粮税入京难的问题,可即便运河修好,那也不能从根子上解决这个老问题。

因为大运河不能贯通大盛所有地方。

距离大运河远的地方,还是得走陆路将粮税送入京城。

陆路有多难走,这是众所周知的。

因此,此届会试的策论题目便是询问考生如何解决陆路运粮难这一千古以来都没能解决的老问题。

这个问题,若是搁黎荞横空出世前,那答案或许会五花八门。

可有黎荞在前,此届考生已经学会从根源上看问题了。

说到底,不就是钱的问题嘛。

只要有钱,还怕修不了路?

别说是河西府那种土坯砖路了,就是青砖路,青石板路都能给修成。

因此,这三份错别字一样的试卷,在最后一场的策论文章中,都给出了可实际操作的挣钱方法。

而错别字则是来自于第二场那一篇和诗词同考、出自四书五经、不涉及圣上小作文的文章。

是以,黎荞按照最后那场的策论文章给这三份卷子定了初步合格的成绩。

初步合格之后,还有最终审阅这一关,最终审阅这一关很严格,每一份试卷都要经过九位阅卷人的手。

以这三份卷子的离谱雷同而言,到了最终审阅那一关,一定会被看出来。

但他和冯礼可以用“老眼昏花”这四个字给搪塞过去。

所以,这么点儿破事,他到底管不管?

管了,那可能就是三皇子以及余下七位副考官的失职誊录官出错的概率几乎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