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冀州兵力,西边由刘聪和王弥为先锋,刘曜与赵固在后边支持。
唯一的区别就是可能是上次被上党铁骑打出了心里阴影,刘聪的大军直接从河东郡沿着黄河南下,进入了洛阳西边的弘农郡,然后再顺着洛水直达了洛阳。
这个轨迹是一个L形完完整整地绕开了上党郡。
而东海王应对军事起来依然是手忙脚乱,他派了两位将军去洛阳西边阻截,结果一个照面不到,两将军一人狼狈逃窜,一人直接殉国,匈奴军西边的关中平原的东海王亲弟弟也派军来救,相和东海王的大军来个两面夹击。
但洛阳军方送的太快,关中军赶到时,洛阳军已经败退了,刘聪以逸待劳,又是一番操作,展现出名将之姿,把关中军打得满地找牙,狼狈逃回了关中。
这几乎就是把晋军的主力全部葬送了,刘聪整个人都飘了,于是又向东而行,晋朝的弘农太守垣延看没办法,向刘聪请降。
刘聪毕竟年轻,没有多想,就接受了弘农太守的投降。
弘农太守也非常客气地请他入驻,然后趁着深夜匈奴人没有防备,带着伏兵就杀进了刘聪军营。
刘聪也算厉害,这种黑灯瞎火的情况下,依然逃掉了。
好在,他逃掉了,他手下的大军,却没能逃掉,只有十几个人逃回了都城,刘渊心痛地穿着白衣来接他们。
这次大败,都是晋人使诈,明明他是能做到的因此刘聪极为不服,又开始清点兵马,准备再莽一波。
……
这种大规模的兵马调动是瞒不了人的,很多士族已经感觉到了不安,他们将家族一部份人留在洛阳,年轻的嫡系则开始向南方东吴荆襄之地迁移。
这只是留下一条后路,毕竟他们的根基在洛阳,士族的根基“九品中正制”,也是依托晋朝而存在,若是全走了,就相当于断了自己在朝廷里的后路。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选了北方,比如上党。
比如刘琨的父母,光禄大夫刘蕃,已经感觉到了不妙,他们年纪大了,借着去上党看病的名义,拖家带口,随着牛车,一起去了北方。
还有如今的潞县县令,温峤的父亲,他如今还是尚书,不能离开,但却也把家人送了过来。
刘氏一家人拖家带口,来到上党,跟着他们来的还有很多低阶士族,一时间,上党车如流水马如龙,连地皮都又被炒高了一波。
而这时,已经到了九月,终于,有大雨开始落下。
仿佛要将先前一切水量补回来,九月的大雨非常大,断断续续连下十余日,漳水猛涨,水库水位抬升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