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苦。在杨士奇一岁半的时候,他的父亲杨美终于在乱世中彻底得到了解脱去世了。
幼年的杨士奇不懂得悲伤,也没有时间悲伤,因为他还要跟着母亲继续为了生存而奔走,上天还是公平的,他虽然没有给杨士奇幸福的童年,却给了他一个好母亲。
杨士奇的母亲是一个十分有远见的人,即使在四处飘流的时候,她也不忘记做一件事教杨士奇读书。在那遍地烽火的岁月中,她丢弃了很多行李,但始终带着一本书《大学》,说来惭愧,此书我到二十岁才通读,而杨士奇先生五岁就已经会背了,每看到此,本人都会感叹新社会就是好,如果在下生在那个时代,估计混到四五十岁还是个童生。
读书是要讲天分的,杨士奇就十分有天分,可读书还需要另一样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钱。
杨士奇没钱,他的母亲也没钱。
没有钱,就上不起私塾,就读不了书,就不能上京考试,就不能当官,毕竟科举考试并不是只考《大学》。
杨士奇和他的母亲就这样在贫困的煎熬中迎来了人生的转折。
洪武四年(1371),杨士奇的母亲改嫁了,杨士奇从此便多了一位继父,一位严肃且严厉的继父。
这位继父叫罗性,他同时也兼任杨士奇的老师。
罗性,字子理,事实上,他并不是一个普通人,此人出生世家,当时已经是著名的名士,且有官职在身,性格耿直,但生性高傲,瞧不起人。
杨士奇怀揣着好奇和畏惧住进了罗性的家,当然,也是他自己的家。
罗性是一个十分严厉孤傲的人,对这个跟着自己新娶妻子(或是妾)一道进门,却并非自家血亲的小孩并没有给什么好脸色。这似乎也是很自然的事。
进入罗家后不久,杨士奇就被强令改姓罗,这似乎也很正常,给你饭吃的人总是有着某种权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