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都是要换的,不换不行啊,粮食根本不够吃,不换要饿死的个人。
“今晨我那老姐姐来家里耍,提起这件事,问咱家是啥想法。”一两千斤粮食听着不少,可家里十几张嘴要吃饭,这点粮食咋够,就算换成陈粮都要过紧巴日子,何况这点,“咱村现在这情况,他们也不太敢去镇上,担心遇到熟人。”
“那就去清河镇,若是不怕远,石林镇也可去。”赵老汉想了想后说道:“咱家就不换了,费大劲儿去外头换粮不如在家开荒,新粮咋都比陈粮好吃,咱也是黄土埋脖子的年纪了,不说享福,有这个条件也莫要受罪,该吃好的就吃,如今也不缺这一口。”
王氏点头,她也不是守着粮仓非要饿肚子的性子,这方面老两口想法一致,有小宝在,他们只要不懒,就不会缺粮食吃。
“那回头你们去木屋再扩建一间粮仓,建大一些,粮食总不能堆在院子里,得有个地方放。”王氏犹豫了下,还是道:“要不还是让老二老三跟着大河他们走一趟?如今地里也没活儿,闲着也是闲着,既然小宝帮他们拿了一袋子粮食回来,让老二老二去换成陈粮,去年是一斗换三斗,虽然不咋好,但也能吃,换回来单独腾个地儿放,神仙地存粮食不会坏,三五年也放得,日后等有机会了,就拿给他们。”
赵老汉想了想,点头:“成。”
说了是自己人,那就真是自己人,老两口半点没私心,还想着拉拔他们一把。
一百斤新粮换三百斤陈粮,若遇荒年,三百斤粮食都能救一家人的命了。
换了,给他们存着。
今天早点更,晚上要运动嘞,没时间码字TVT
??[84]第 84 章
两日后。
天麻麻黑,一群人或扛或背或担着粮食前往石林镇。
为了安全起见,他们商议两日后,最终还是决定去更远的石林镇。潼江镇是不能去的,清河镇可以去,但是遇到熟人的可能性很大,只有石林镇最安全,走路都要走上两日,结亲都不可能往那个方向找人家,那都属于远嫁了。
这次去石林镇的人不少,除了赵全赵勇他们,还有村里好几户。换粮是每年秋收后家家户户都要考虑的事,村里人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潼江镇,好些人连清河镇都没去过,更别说石林镇,连在哪个方向都闹不明白,大家能依仗的只有老赵家的人,毕竟他们连府城都去过。
是顶顶有本事的汉子,能顶事儿呢。
最靠谱的赵大山还是留在家里养伤,这次领头的是赵二田和赵三地兄弟俩,俩人担的明面上是自家的粮,实际是李大河他们几家的粮,不过这事儿没让任何人知晓。赵二田也不觉得帮别人白干活儿费工夫,娘安排的很周到,他们家年年都要换粮,若是今年不换,怕是还会引来猜疑,毕竟明面上他们今年也就收了两千斤粮食,这咋够吃呢?
还是得换。
他们走的是赵老汉回来时那条山路,这条路还是赵大山巡山时发现的,能直接越过村头,再翻过两座山,下来就是去落石村的路。
赵二田他们没去过石林镇,但赵老汉去过,他年轻时服徭役去修过路,出门之前和两个儿子大致说了下路线,其实挺好找,还是走三岔路口那条道,潼江镇一个方向,清河镇一个方向,剩下那个就是去石林镇,直走就成,走上两日,经过一片石头林,瞧见一个低矮的城门,那就是石林镇了。
这条路线赵三地最熟悉,他每回带媳妇回娘家都要走,从山上下来,走了一条小路,随后又进了山。这座山大家伙都不熟悉,但赵三地被孙氏带着走过几次,倒是认路,走了大概半炷香的时间,再次从山上下来,经过一个大弯田时,又进了山。
这次走了半个时辰,再出来时,就是清河镇通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