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颔首,“司业大人千辛万苦来到京城,必定希望有所作为。如今娘娘都发话了,司业大人必定会将此人管束妥帖的。”

杨佩宁拾起了没看完的书册,“同志者同奋进,早该如此了。对了,岭南如何?”

要是她父母也像叔祖父这样,她也不至于将二人打发去不毛之地。

明仲上前回话,“二姑娘病逝的消息已经送过去了,孙氏当晚就病逝了,倒是老大人传话回来,说是希望回到京城,再不济,华阴也可以。”

“他还想回华阴?”杨佩宁嗤笑,“祖父起复,带着他荫封在京城,父亲向来瞧不起偏安一隅的华阴主家,如今无路可走了,才想着要回华阴去。”

可华阴,是那么好回的吗?

早在孙氏和杨婉因要害死她和腹中胎儿,而他又默认的时候,她的眼里,便没有这个父亲了。

“他这是痴心妄想!娘娘您是如何一路艰难走过来的,他都看在眼里,却还是不肯给主子您留活路,您又何需顾及父女之情?”

这样有违伦理的事情,也只有最亲近她的槐序敢说。

“不必理会他。岭南气候极好,让他在那待着吧。”

她不会主动去杀他的,只是让他好好感受一下孤立无援的滋味儿。

说起来,她已经十分仁慈了。

至于伦理上的事情……

“找人去岭南祭拜一下孙氏,合适的时候,透露给陛下知晓。至于父亲,等他死的时候,本宫会让二哥带本宫去给他烧纸的。”

不管父亲嫡母如何待她,她始终都心存感恩,死后还让人去祭拜,这怎么能不算有孝心呢?

陛下知晓了,只会更心疼她而厚待连彰妙仪。

“从前她们利用我牟取利益,如今也该我利用他们来成全自己了。”

杨佩宁闭门谢客了几日。

崇庆帝以为她是病了,问了才知道具体情形,一时间感慨不已。

彼时御史大夫岑安正站在紫宸殿,说起若要早早立储,合当效仿前朝杀了太子生母以免后戚弄权的事情,还引出琅琊王氏作为典例,又说起淑妃不孝的“事实”来。

“虽然杨政和孙氏确实苛待于淑妃,但为人子女者,始终该以孝为先。臣听闻,自杨政和孙氏到岭南,淑妃娘娘一次看望也无。可见其心冷落,若为太子生母,只怕品德不够。”

这样的折子,早在之前传出崇庆帝身子不好的时候他就上了好几封了。

每一封都没有批复发回。

但不拒绝就是在考量。

加上这段时日崇庆帝隐隐有想立储的心思,岑安便率领御史台的几个同志者,大胆直接奏到了紫宸殿前。

只是这一回,崇庆帝径直摆手。

“淑妃仁善,华阴杨氏本分且只是文臣,朕若真如此,实在愧对有功之臣。朕已决意,要与淑妃终老。”

闻言,岑安惊讶到无以复加。

他以为陛下会反驳,可没想到会反驳得这样干脆。

最主要的是,陛下一直在强调不留子去母,但却从未否认过,想立三皇子连彰为太子这件事!

御史台的人都是精明的主。

此日过后,御史台请奏的折子都是围绕请封三皇子为太子进行。

再没有之前那般束手束脚,在几个皇子之间来回犹豫的了。

崇庆帝任由着事情发酵了好几日。

直到太后也耐不住性子亲自来紫宸殿询问他的意思。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太后有些失神。

“你尚且年轻,何需这样早立太子呢?”

她也不是针对淑妃和三皇子,相反她很喜欢淑妃,她只是不理解崇庆帝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