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可何妨一试呢?总归是皇家对万民的一番恩泽。”

闻言,温美人受宠若惊,连忙福身谢恩,却不争宠争先,几句话后便告退离去,不敢打扰帝妃说话。

崇庆帝见状,连连点头。

“还是宁儿会调教人,这温氏,如今倒仿佛是转了性子一般,不像之前那么冒失了。”

杨佩宁闻言嗔笑:“都是陛下挑中的人,哪里就是不好的性子呢?只是初入宫禁,没把握好分寸罢了,陛下令臣妾掌宫,臣妾若连宫里的人都管教不好,只怕陛下该要怀疑臣妾本事了。”

崇庆帝会心一笑,“你是侍奉朕多年的老人了,你的能耐朕还能不知晓吗?”说着他难免叹息,“贵妃,终究是欠缺些火候,德妃呢,身份又未适合。这些年来来去去,终究还是你更适合待在朕身边。”

比如宣城纸的事情,也只有淑妃懂得如何作为。

“宫外宣城纸流转一事已经有眉目了。正是琅琊王氏旁支所为。”

第139章 册县主,国子监

杨佩宁闻言惊讶不已,“当初陛下要臣妾掌管尚仪局,又让嫔妾故意做出宣城纸的漏洞来,臣妾也有些猜想,却没料到是王家。”她惊诧又面色复杂地继续道:“听闻琅琊王氏素有清名,这样的事怎么会牵扯到王氏身上去呢?”

“王家虽有个琅玡书院底下门生无数,可总要活络关系,贪污腐败的不在少数。”说着,他叹息不已,“若是可以,朕何尝希望是王家呢?当年我登基,太傅帮衬不少,如今突然要对王氏动手,朕这心里并不畅快。”

听到这样的话,杨佩宁好险没翻出个白眼来。

琅琊王氏即便贪污,也不可能在这么明显的事情上做手脚。

旁支倒是有可能沾染上,却和主家没什么关系。

但崇庆帝想要对付王涯,自然是循序渐进,不惜搞臭其名声。

旁支又如何?在百姓眼里,王家势大,旁支得主家恩惠,便都是一家人。

加上之前王氏子与晟王结党一事,王氏在百姓和读书人心中的威望已经渐渐崩塌。

等到时机合适,王氏失了人心,覆灭也不过在崇庆帝抬手一挥间。

谁又会回过头来琢磨王家的事情上,皇帝下了多少心思,使了多少手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