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沈钰笑得眼睛弯弯。

沈钰到底没去看小悦悦,她怕打扰到她平静的生活。

回去的路上,马车上安装了减震装置,车厢里面布置的柔软舒服,还放了两个冰盆。

所以这几天的路程,宋太傅和他的老管家都没觉得怎么受累。

反倒是沈钰,身为公主,一路亲自赶着马车,吃喝住宿都是她一手操办,没叫一声苦。

这让宋太傅觉得小丫头诚心可嘉,自己选择跟着小丫头回来,或许是正确的决定。

这一路,宋老太傅在心里勾勒了无数遍那村子的画面,还有两个孩子,不知嘉宁公主嘴里的资质尚可,究竟会是怎么个尚可法。

为了那香气沁人的茶,为了一双老寒腿,不管什么情形就先忍着吧,反正也没几年活头了。

终于到了福安村,宋太傅望着那一排排的青砖大瓦房出神,这和他想象的村子不是一个样。

村里的人家不都应该住着低矮的茅草房,人人为了维持温饱,苦着一张脸,挥汗如雨的在大太阳底下干活吗。

可村里除了几个在自家门廊里乘凉的老人,看不见一个成年人和孩子。

“你们村子人呢?”他忍不住问。

“上工的上工,上学的上学,看到那边的作坊没,都在那里干活呢。”沈钰指着不远处那几座大作坊厂房。

“作坊?是公主建的?都是做什么的?”

“孩子穿的衣服,还有玩具,那边是香皂和肥皂。”

“那个二进院子是?”

“是我家。”

到了家门口,迎出门的于兆丰,很有眼力见的从马车上搬下宋太傅的行李,不过是些书籍和几件衣服。

进了院子,沈钰把宋老太傅安排住在前院客房里,那里宽敞,还有火炕,冬天的时候会舒服点。

宋太傅第一眼看到二进院子就心生喜欢,简单大气又有家的感觉。

里面的家具都是些他没见过的式样,特别是那个叫沙发的椅子,坐起来感觉整个身子都包裹了进去,舒服得很。

老管家为了方便照顾他住在外间,外间的屋子也是炕,上面铺着的也是一样厚实又柔软的褥子。

安置妥当,他顾不得去别处看看,就要去找两个孩子。

沈钰忙道:“这几天得闲,他们一直在学堂帮忙,村里的孩子们刚启蒙,有几个学得慢的他们负责辅导,我这就去找他俩。”

沈钰为宋太傅泡了茶,去学堂把两个孩子带了回来。

顺子和沈昊现在已经有了大孩子模样,身上多有了些书卷气。

眉清目秀的两个孩子,一身薄棉月白长袍,显得格外清爽,给宋老太傅的第一印象非常好。

两个人恭恭敬敬的向宋老太傅见了礼,宋老太傅满意的点点头:“嗯,不错,听你们姐姐说你们上过私塾,都学了些什么?”

“四书五经我们都学过!”两个孩子同时回答。

“这怎么可能!你们两个才多大,小小年纪不可说谎。”宋太傅有些不悦,这些都是秀才才会的东西,两个小孩子怎么可能学过。

他们应该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什么的。

“老人家要是不信,可以考考他们。”沈钰在一旁道。

“这个自然!”宋老太傅一脸严肃,看着小沈昊,也就七八岁的样子,怎么可能读过那么多的书,何况还是在农家里长大的孩子。

“你说说,《中庸》的第二十一章讲的什么?”宋太傅指着沈昊,让他来回答。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小沈昊张口就来,声音清脆,无半丝慌乱。

宋太傅呼吸急促,又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