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退”,德不称位,才不堪任,过犹不及,就该审时度势,择机而退,给有才能的人腾位置。
遂赶在廷推之前上书乞骸骨,虽然年不到七十,身体也很硬朗,但他兄长过世,长嫂也已年迈,家里有九十高龄的老母亲需要奉养。
平安心情有些复杂,他已经把老钱当成了忘年交,他明白人长大都会慢慢失去朋友,却不想自己才十一岁就已经开始失去了。
唯有陈老爷一脸羡慕:“人家老母亲可以活到九十岁!”
旁人都以为他羡慕人家父母在堂可以尽孝,只有家里人知道,他羡慕人家有理由提前跑路。
第140章 第 140 章 殿下怎么总跟陛下一起……
到了八月底廷推, 陈琰被列入兵部右侍郎的候选名单。
郭恒眼睁睁看着陈琰获得半数以上投票,二十九岁尚未蓄须,就跻身部堂高官之列了。
有一位乾纲独断的君主固然可以高效决策, 但一旦认准的决断也很难被人左右,当然,朝廷也实在乏人。
其实无论是翰林官员开坊之后,还是巡按御史立功之后, 都有超擢的机会,陈琰的资历倒也不差什么,只是同僚向他道贺时纷纷劝他蓄须,显得成熟稳重一些,也好在下属面前保持威仪。
平安写完作业,搬个小板凳听老爹和小叔公讲朝中八卦。
这次阁潮来得莫名其妙, 三个因迫害小郑先生被关进诏狱的御史全都安然无恙,全须全尾地放了出来,小郑先生也没有受到惩罚, 而且丝毫不影响升迁, 徐阁老请辞的奏疏被皇帝驳回, 三辞三让之后又回到了内阁继续当差, 姚元锡当年打压过的、徐谟上位后继续打压的严括当上了兵部左侍郎, 简在帝心的老爹当上了兵部右侍郎。
除了皇帝生病这一点不太受控, 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说来荒唐, 这一切的源头, 都是因为徐阁老欠他那五十两银子五十两, 让老爹当上了兵部右侍郎。
平安对着天上的弦月:人生怎么可以翻车得如此毫不费力……
“不对,”平安摇头道,“不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