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他们并非一无是处,皇帝初登大位之时,处置了许多先皇遗留的寄生虫,都是这些言官纠举弹劾出来的,等到能收拾的都收拾干净了,国事依旧蜩螗,他们才开始像没头苍蝇似的乱冲乱撞的。

皇帝沉默良久,才道:“卿言之有理,既如此,就在京察上多下文章吧。”

郭恒恭请示下。

皇帝只说了十二个字:“以逆子治逆子,以奸臣惩奸臣。”

郭恒头一次觉得自己这进士脑子不太够用。

于是他呼来一位状元,帮他一起咂摸这十二个字的要领。

陈琰只愣了一瞬,便不太慈祥地朝院子里喊:“陈平安!”

第72章 第 72 章 我爹不让我跟您说话。……

临近年底, 陈琰手头的修史工作被旁人接替,常被召进宫中拟诏讲经,很多同僚已经提前恭贺他了, 明年京察之后必然要高升的。

草拟诏敕本是翰林修撰的职责所在,陈琰素来沉稳,进出奏对,举止端凝, 从未行差踏错,因此他想不明白皇帝为什么要以这种问题为难于他。

太监拿给他的奏疏,他都不敢称作是“奏疏”,严格来说,是内阁次辅姚元锡对皇帝夫妻生活的指导意见。

其实这些奏疏已经留中一年多了,只是姚元锡党羽甚多, 担心牵连太广影响朝廷运行而已。

同样的奏疏六科也有几份,但尺度小一些,都是嫌皇帝子嗣单薄, 上本请纳良籍民女充盈后宫的提议, 人到中年只有两子一女实在太少了, 希望陛下为了列祖列宗和江山社稷辛勤耕耘, 衍嗣绵延。

陈琰不知道的是, 这个问题, 要不是涉及太多限制级成人*文学, 兴许就拿来问他儿子了。

但陈琰知道这是要秋后算账的意思, 皇帝下定决心对内阁动手了。

这个问题难就难在, 臣子谏言皇帝多生子嗣十分常见,也是出于社稷稳固考虑,若皇帝看谁不顺眼, 陈琰便喊打喊杀,与佞幸之臣也没什么区别了。

凝思片刻,陈琰道:“臣听闻太*祖年间,曾当朝宣读臣工奏疏,咨议群臣,只是后来废中书省而设内阁,便先由通政司发往内阁票拟了。”

皇帝听懂了他的言下之意,朗声而笑:“朕竟不知,老成持重的陈状元也有如此巧思。”

陈琰:“……”

为什么要说“也”?

次日临朝,司礼监掌印太监吴用,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用尖刻而极富穿透力的声音朗读姚元锡的奏疏。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闺房之乐,夫妻之欢,即可却病,亦能广嗣,又能还精补脑,此古人所以倡导此行也……”

姚阁老以“过来人”的身份向陛下传授房中之术,谁知一个敢写,一个敢读,声音穿过大殿,绕梁三周,跃过汉白玉雕砌的丹陛,回荡在宽阔的殿前广场上,素日扛着金瓜威风凛凛的大汉将军都不由皱眉。

什么虎狼之词……

身穿各色朝服整齐站班的臣工,此时神色各异,相互侧目,又尴尬地数着地上磨石对缝的金砖。

这样的奏疏,姚阁老写了一筐,一本一本的念过去,足足念了两个时辰,念到最后,太监的声音都变得粗陈沙哑了,要不是乾清宫的金砖质量好,都要被百官的靴子碾成蜂窝煤了。

好不容易等到所有奏疏都读完,皇帝还要令诸臣讨论,这对于一群穿着衣裳的理学子弟来说,又是一轮新的折磨,硬着头皮发言,恨不能把姚阁老扔进金水河里。

姚元锡面如死灰,几要昏厥。

他已近花甲,位列内阁之次,只等来年年迈的林阁老上书请求致仕,便能登顶文官之首。

想不到皇帝竟用这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