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妆发精致。许知微多看了几眼,只觉得有点眼熟但记不起来是谁。

工作室的综艺已经确定好了合作平台,平台对这个Idea有很高的认同度推进的速度非常的快。原本还想让许知微做评审,但是她拒绝了。她既然是节目的总策划那就做好幕后就可以了,实在是没必要走到台前来。但是平台如何肯放过许知微这么大的流量,毕竟她本身就具有话题性专业度也不差这个节目最早期还不得不用她来做卖点提升收视率。

最后聊了几天,许知微决定做几期飞行嘉宾。

这个节目的评审有三大模块,专家组也就是业内各位资深的导演或演员还有高校的老师。飞行组这类人不确定,有可能是许知微这种声名雀起的新锐但也更大可能是投资人或制片人。飞行嘉宾有一个复活权限,当然啦这个权限不是白给的而是用别的东西来换取。第三个模块的比重最大,场外观众投票。

平台对于这个评委设置是没有什么意见的,但是对这个占比很有想法。毕竟新人导演,不像明星演员自带流量有粉丝愿意为他们花钱。这要是播出去没人投票可怎么办?

许知微本来做的就不是粉丝经济,毕竟个人的喜恶太影响客观评价了。她想要的是真实反馈,影视作品是拍给普罗大众看的,当然要让普通人来评判优劣。但是平台的想法也不得不考虑,最后两方妥协观众投票占总票数比重为百分之60但是场内观众和场外观众的占比各一半。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录制现场的观众必须随机且是各种年龄段各种职业的人。

如果是这样选择观众的话,节目的成本可能又要高一些。再加上后期是现场直播如果这样随机挑选观众的话不可控性就很大,平台有些不愿意。双方的矛盾点在于许知微更注重这个节目的竞技性,希望观众提供的反馈是基于那些新人导演的作品而不是其它。而平台则是在考量节目的收视率和以及节目所能带来的收益。公平竞争得到真实反馈是许知微的底线,而收视和收益是平台的目的。两边互不相让。

双方拉扯了好几天,突然有一天平台负责人打电话过来说,行吧,就按许导的想法来。

前面的节目录制很顺利,大家根据节目组的考题录制了几段自我介绍的小短片。前期不会有任何专业人士给予点评和打分,只看网上网友的反应和打投。这个分数不计入总分,但会在投票的网友中抽出一部分到现场的观众以及对几位新人导演进行预热。

马上节目组给出了题目类型,新人导演自由选择。而参与者可以向节目组要求提供各类资源的救助,如剧本,演员,器材,特效等等。当然这些救助是单一不重复的,至于谁先选那就看第一次网上投票的结果。

这个节目设置一出来,网友直呼搞事情。这是节目组什么都不打算提供,让新人导演们绝地求生吗?不过大家对这些新人导演还没什么好恶感,所以全是一副看好戏的状态。

但是也确实看了一场好戏,网上投票选出来的第一名对节目组提出来的救助是要许知微。

嗯?????不是,什么时候裁判可以直接下场了?这也太精了吧!第一期节目一出来,网上就激起了一阵热议。而节目组也没有想到,现在的00后会这么直接且大胆敢喊裁判帮忙。

好在主持人算得上是身经百战,直接问这位新人,“你这是求的是演员?剧本?还是指导监制?”

新人导演纪丛其实也只是想皮一下,本以为节目组会直接拒绝。一听主持人这话直觉有戏,就问,“指导监制可以吗?”

主持人看了眼台下导演的眼色,表示不行。

“那演员呢?”

许知微点了点头。

全场哗然,这个意思是演员是可以这样指定吗?想要谁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