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让人不安的是,张春明发现,最近几次外出,盯梢他的人不仅限于赵天禄的手下了,似乎还多了些眼神更凶悍、行踪更诡秘的生面孔。
有一次他甚至在僻静的胡同里被人故意撞了一下,对方力道很大,眼神阴冷地扫了他揣钱的衣兜一眼,虽然没进一步动作,但警告意味十足。
“甜姐,”张春明忧心忡忡地向青甜汇报,“我感觉……好像不止赵天禄一股势力盯上我们了。那帮生面孔,不像本地古董行的,倒像是……道上的。”
青甜站在窗前,看着窗外飘落的银杏叶,目光沉静。树欲静而风不止。金秋的硕果固然喜人,但紧接着的,很可能就是凛冽的冬风与冰雪。
她转过身,对张春明,也是对闻讯过来的阿武和姚小六说道:“该来的总会来。从今天起,大家行事要更加谨慎。春明,收货地点和时间随时变动,尽量不去陌生地方。阿武,安保再升级,告诉兄弟们眼睛放亮些。小六,各方面关系打点好,消息要灵通。”
她顿了顿,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咱们的东西,是老祖宗留下的,干干净净收来,谁也别想巧取豪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便是。”
窗外,秋风卷起落叶,发出簌簌的声响,仿佛预示着山雨欲来的不宁。但小院内,核心成员的目光却因共同的挑战而变得更加坚定。他们已经做好了迎接风雨的准备。
……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1985年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经济活力迸发。青甜的“青家餐饮”已发展成为拥有多家分店、标准化中央厨房、稳定供应链的知名品牌,每日客流如织,利润丰厚。
然而,青甜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随着政策松动,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她敏锐地察觉到土地和房产中蕴含的巨大机遇。
经过周密调研和筹备,“青甜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首个项目位于新兴商圈的一栋六层综合商业楼破土动工,标志着她的商业版图正式向另一个维度扩张。
地产开发千头万绪,从拿地、规划、施工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青甜变得异常忙碌,频繁奔波于工地、政府部门和公司之间。即便有得力助手协助,她也深感分身乏术。
与此同时,古董生意在张春明的打理下,不仅早已走出早期“收破烂”的模式,更是做得风生水起。凭借过人的天赋、后天的刻苦学习以及青甜提供的资金和平台,张春明已然成长为京城古董圈里小有名气的“明眼人”。
他不再满足于零散收货,开始涉足更高端的私人交易、甚至初步接触海外回流项目,人脉网络扩展至大江南北。小院的库房早已不堪重负,租赁的仓库也增加了两处。
青甜看在眼里,心中已有决断。一个春雨绵绵的午后,她将张春明叫到餐饮总店安静的办公室里。窗外是朦胧的雨雾,室内茶香袅袅。
“春明,坐。”青甜亲手给他倒了杯热茶,“地产公司那边的事情越来越多,我以后怕是很难像以前一样,事事亲力亲为了。”
张春明立刻点头:“甜姐您放心,那边的事要紧。院里和铺子这边我能盯住,有事我向您汇报。”他以为青甜只是要让他多担待些。
青甜笑了笑,目光温和却坚定:“我不是要你多担待。我是想,把这摊生意,全权交给你。”
张春明愣住了,一时没反应过来。
青甜继续道:“你的能力,我看在眼里。古董这一行,水远桥深,需要全心投入才能做大做强。我这边重心转移,再兼着这边,反而可能耽误事。所以,我打算把古董生意完全交给你来打理。运营、决策、人事,全部由你负责。”
张春明呼吸骤然急促起来,脸涨得通红,猛地站起身:“甜姐!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