趟。”他指着廊下那些东西,“按您上次提的,木头归木头,瓷器归瓷器,铜铁杂项另放,旧书纸都搬屋里了,怕淋着。”
青甜推着孩子走过去,目光仔细掠过那些蒙尘的物件。破旧的太师椅、缺腿的茶几、布满油垢的炕桌、裂了缝的胆瓶、锈蚀的铜锁、一捆捆泛黄的废纸……在常人看来,这就是一堆亟待处理的垃圾。但青甜的心跳,却在掠过几件东西时,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节拍。
她停在那一小堆旧家具前,假装随意地摸了摸其中一张被压在最下面、布满污垢的小方凳。入手沉甸,木质坚硬,虽被厚厚的包浆和污渍覆盖,但隐约可见细腻的纹理。更重要的是,空间传来清晰无误的感应!温润、醇和,像是沉睡的老玉。是黄花梨。
青甜震惊自己的空间特别是空间宋公馆内新出现的新奇功能竟然越来越强烈!
她又拿起一个扔在角落、沾满泥土、边缘还有个豁口的青花瓷碗。画工略显随意,釉面浑浊,但碗底那歪歪扭扭、几乎看不清的“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让她瞳孔微缩。
虽然极可能是后世仿品,但那份古拙之气和空间微弱的呼应,暗示它绝非近代俗物。
张春明跟在她身后,有些紧张地观察着她的表情,见她目光在那凳子和破碗上停留稍久,便解释道:“那凳子是从一个老太太家收的,说是以前喂猫用的,五毛钱。碗是南城根拆迁那片捡漏来的,一堆破碗碟里挑的,算下来几分钱。我看着……觉得有点老气,就收来了。”他语气里带着点不确定,生怕自己看走了眼,白费了钱。
青甜心中暗赞,这小子果然有天分。她面上不显,将碗放回去,语气平淡:“嗯,眼光还行。这凳子木质不错,好好清理修整,能当个玩意儿。这碗……虽然破了,釉色和画片有点意思,留着吧。”
她没有点破真正价值,现在还不是时候。但这份肯定已让张春明喜出望外,像是得了老师表扬的学生,干劲更足了:“哎!我听甜姐的!”
“走吧,去看看书纸那边。”青甜示意。两人走进一间较为干燥的东厢房。里面光线稍暗,地上铺着旧席子,上面堆满了收来的线装书、账本、信札、月份牌、旧报纸,散发着一股陈年纸张和灰尘混合的气味。
青甜蹲下身小心地翻捡起来。大多是真正的废纸,但她很快挑出了几本品相尚可的石印小说、一本民国时期的商标图录、还有一叠用毛笔画着民俗图样的草纸,颇具民俗研究价值。
突然,她的手指在一摞用麻绳捆得紧紧的、垫在最底下的旧账本里触到一丝异样。这摞账本格外沉,纸张也似乎不同。她解开绳索(张春明赶紧过来帮忙),最上面几本是普通的流水账,但底下压着的几册,封面是深蓝色的厚棉纸,没有任何字样。
她翻开一页,心脏猛地一跳!里面并非账目,而是工笔绘制的各式兵器图样弩机、火铳、铠甲、刀剑……绘制精细,旁边还有密密麻麻的满文注解!这分明是一本……兵械图谱?虽不是宋版珍籍,但其冷僻和专业程度,价值绝非普通书籍可比!它是怎么流落到废品堆里的?
张春明也凑过来看,咂舌道:“这画得真细!从西城一个老旗人后代家里收来的,说是祖上留下的破账本,论斤称的,没几个钱。甜姐,这有用?”
“有点意思,像是老物件,留着研究吧。”青甜强压下心头震动,语气依旧平稳,将这几册“账本”单独拿出。她意识到,这堆“废纸”里可能真的埋藏着惊人的东西。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青甜就在这堆“破烂”里,凭借着空间的微弱感应和超越时代的眼光,进行着无声的“鉴宝”。她不时拿起一件,看似随意地点评几句,指出哪些需要小心存放,哪些可以清理后另作它用,哪些“毫无价值”。
张春明紧跟在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