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减轻重量,她提议吃泥鳅。

赵老头自然是举双手双脚赞成,泥鳅沾酒滋味一流。

他到附近帮忙采野葱和野姜,村里人找小溪边洗洗涮涮。

十几条泥鳅放入姜片,去除土腥味,村里其他人家有样学样,也跟着煮泥鳅汤鱼虾汤。

吃不完的烤着吃。

大家吃得满嘴流油。

”这日子几乎顿顿有鱼有肉,比在老家还滋润。”

有人砸吧嘴美滋滋道。

“谁说不是呢,我在这路上吃的肉,比在老家一辈子吃得还多。”

大壮娘捧着饭碗,脸上露出笑。

先前缺水干旱濒临死亡那种感觉早就被抛到脑后。

村里人暗自嘀咕:“也不知道到岭南那边都是山山水水是不是也这样好日子。”

大家提到岭南渐渐沉默下来。

谁都没去过岭南,对那里一无所知。

“岭南真的比京城好嘛?”

李天闲下来总算嘬一口他的旱烟,当然是空吸。

“你去京城能干啥?天子脚下,两眼一抹黑,大字不识,好地能分给你个外来户?”

这倒是讨饭都不如本地人讨的饱。

大家摇摇头,歇了去京城的心思。

李月也不大想去京城。

京城有权有势的人太多,他们这种底层小喽啰,走在大街上三步一个侯爷,五步一个爵爷,真不知道哪句话就冲撞哪位贵人,挡了哪位太太的路。

她不敢带着家人冒险,这可是皇权社会不是法治社会。

聊着聊着,饭吃完,趁着天色还早,李天催着村里人继续赶路。

刚才松懈的氛围荡然无存,大家任命的继续往前赶路。

天色渐黑,空气越发沉闷,蜻蜓低低飞过,地上的小蚂蚁和林间小动物也骚动不安。

村里老人抬头看天,一朵云都没有,长叹一口气:“看样子又要下雨,多走些吧,还不知道这雨啥时候停。”

老人们也是强撑着生怕掉队,能多走一步就多走一步给家里人减轻麻烦。

孩子们腿走的灌铅也不再抱怨,因为他们知道一路走来抱怨再多,泪水再多,家里人也不会腾出手来抱他们,惹得一顿打还不如老老实实赶路。

走着走着雨滴开始落下,李天深吸一口气。

“趁现在雨小,加紧走快些,待会大了再休息。”

家家户户抓紧时间盖好粮食,冒雨前行。

路边也没破庙,走来走去都是走在树底下。

眼瞅着这雨滴落在树叶上越滴越大,村里这才手忙脚乱的开始搭棚子,休整。

李月觉得棚子搭在树底下危险性太大,可周围全都是树,不搭也不行。

噼啪闪电划过空中,照的人脸色煞白。

村里人不由加快手下动作,趁着雨下大前赶紧盖好。

他们分为好几个帐篷,分别搭在几棵大一点的树底下,还能遮风。

李月冒雨趁着萧阳搭帐篷的功夫递过去几根避雷针。

避雷针长度有一米,差不多够他们这些帐篷。

萧阳看到她抱着一米多长的铁棍,皱了皱眉。

“这个我说,你安装好,今晚雷电比较大,预防些比较好。”

萧阳嗯了一声,抹一把脸上的汗。

避雷针必须单独接地,不是和帐篷这些建筑地线连在一起。针尖长度70毫米,确定好合适位置预埋地窖螺栓,将避雷针底座固定好。

村里人不大懂,李月夫妻俩在干啥,但是人家肯定不是没事找事,不问只看着就是。

帐篷很快搭好,在她的监督下,在不远处避雷针也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