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着油灯,伏在案上抄书。
学习不外乎分为两种:看书和抄书。
认真抄书,书抄得多了,其中真意自然就辨析了。
陆安抄的是从房州通判那里借来的《周易参同契》,它和《阴符经》《道德经》并称为道家三大基本经典,可解《周易》。
《周易参同契》共有三十五章,房州通判那儿只有十二章,陆安全借过来了。
除此之外,还有《康诰》一卷,于政论写作方面颇有见地。
《淮南子》的《地形训》以及《主术训》这两卷,尤其是《主术训》,陆安从中得知粮食的储蓄时间,且作了不少笔记。
还有《服氏注春秋左传》三卷。入朝不学儒家不行,不学儒没办法和人辩论,学儒不学春秋左传及注释更不行。
可惜,陆安想找的《四本论》没有在房州通判的藏书里找到,跑遍了房州的书店也没有,这是一本专门论述人的才能与善恶之间关联的书籍,陆安只能寄希望于以后进京时,能在汴京翻到。
烛火慢慢燃烧,燃至天明,陆安抄了一夜的书,给自己倒了一盏茶提提神。
喝茶时,想起现代和闺蜜看到某些新闻,戏言每次看到这些事都有一种想把书读烂的冲动,终是笑出一声来。
第93章
第二日, 朱延年上门来找陆安了。
“九郎,我来时听人说,你预备为自家田地架筒车, 还不止一辆。”
这不是什么需要隐瞒的事,陆安遂点头:“对。佃户浇水困难,田里没有水亩产就会减少,那毕竟还是我的田。”
朱延年一想后说:“九郎, 既然那筒车是你自行掏钱建的, 可别忘了向佃户们收钱。可不能让他们不要钱地用,任何东西不要钱,就得不到珍惜了。”
陆安一下子明白了过来――她就说之前总觉得有哪一处没做到位:“亏得有你提醒,若非如此, 等我后面想到此事,便是好意思再提, 意义也不一样了。”
朱三十郎不知陆安想要什么意义, 他只是稍稍松一口气, 随后道:“九郎你不觉得我这般是铜臭味太重便好。”
他自己知晓, 州学中许多学子面上不说,心底其实还是不太看得起他,他们家明明已转为耕读之家, 行商已是副业, 这些人却依旧视他为商贾出身。
若非陆九思曾当众言利, 他也不敢出言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