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笑容灿烂,只有宋启新纠结得不行。
他今天是挑嫁妆送亲的,得一路走着去南星塆。
叶金花穿着裙子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前面骑车的伴郎穿得体面。
别人看着养眼,他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送亲队伍走远,社员们道喜之后各自散去,该上工的上工。
收了请帖的该去喝喜酒的随队伍走。
宋毅也是肖家下了请帖的宾客,林玉珠怕方淑慧一个人在家哭,索性留下来陪她。
三天过后,林玉兰带着肖东明回娘家。
住了一晚上,马上带着行李出远门。
半个月后。
林玉珠收到大队拨下来的粮食,召集了红星桥几个做粉干的老手艺人试制第一批粉干。
秋收过后,生厂队的产量又提高了一些。
熏制稻花鱼是妇女们最乐意做的事,每一条鱼按照严格的程序熏制好。
在各生产队的工作组作坊里包装成商品,再由肖东明带领的团队分销各地。
寒露过后,油茶采收。
林玉珠又开始培育嫁接油茶果。
开春,选好的山头开荒种新品种大叶桑。
生产队账上有了结余,各种农用机器慢慢多了起来。
第二年广交会,林玉珠生产队如愿获得了名额。
由宋贵发带领的省代表团去往广州参加广交会。
红星桥大队开始崭露头角。
第411章 终章
春耕、夏收、秋播、冬沤肥,时间翻过一页页日历。
忙碌的日子如涓涓细流,跨过七六年、七七年、七八年。
这几年,红星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年年被评为农业生产示范大队,社员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三年来,无数技术骨干前赴后继,和社员们万众一心,建起了大坝和水电站。
蜿蜒狭窄的山路拓宽成供大型运输车通行的大路。
没有机械,他们用一把锄头,一杆铁锹,一担畚箕,顶着寒冬酷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挖通造福子孙后代的美好未来。
参加广交会的第二年,第三生产队的工厂生产规模扩大了几倍,订单如雪片般飞向这个华南地区的山沟沟。
妇女们努力学习技术,在轻工业和手工业上毅然顶起半边天。
汉子们用强壮坚实的臂膀,架起一条条新型农业灌溉管道。
踩水车灌溉农作物的原始劳动方式默默退出历史舞台。
又到了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
农历六月的天气有晴有雨,老农们没看过天气预报,自有一套看天气的本事。
稻田里的积水晒得半干,各个生产队几乎在同一天开镰。
连成片的稻田,苗叶半青半黄,稻穗坠弯了茎杆。
天刚擦亮,生产队的钟敲得格外的响,节奏急促,一声接一声。
家家户户在前一天磨利禾刀,黎明的钟声一响,集体出动。
林玉珠挽着一个盖了花布的竹篮,里面放着水罐和碗,还有一些提前蒸好的包子馒头。
抢收稻子,时间非常紧迫,其他生产任务推后,所有社员都要参加。
宋毅挑着一担空箩筐,一只手搭在扁担上,另一只手抓着红薯边走边啃,步伐极快。
方淑慧手里抓着四把禾刀,尽量跟上步伐,步子迈得快,高低肩比平时明显。
原本只能走一个人的田间小路拓宽了数倍,几个壮实的汉子扛着一台倒扣的打谷机往任务田方向赶。
每隔几块田就能看见汉子们扛着打谷机,脚步匆匆的身影。
来得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