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府就统一运去化人场火葬,骨灰会撒进?ス浅乩铩?
总归是肚子里掉下来的肉,那夫人反想半天,正想半天,犹豫了很久,才叹道:“不必。咱们现在也没地儿,领回来也是一把火烧掉,让那家子人去赎吧。他们家想男丁想了那么久,族里坟地总得埋一个,不然岂不白等了十二胎?”
这十二胎里,有她生的,也有妾生的。妾是租来的,被逼着连续三年,生完一个就又怀一个,有时候月子没出就又怀了,三年期限一到,孩子都不要了直接解约逃跑。
但她是这家人特意找来的孤女,好拿捏,跑不了,只能不停地生,直到生出儿子为止。
说来有些愧对女儿,她没办法逃离那家人,在连续不停地生产中,不受控制地恨上这些女儿,恨她们为什么要占了儿子的位置,恨她们让自己受苦,对她们非打即骂,没有好脸色。直到家宝出生,她才从魔障中回神,试图弥补,试图从那家人手里,保护好这几个小姑娘。
“而且,娘也不想为他花钱了。”夫人声音低沉:“娘想把钱都留给你们。”
娘有自己的想法,女儿们也有自己的想法。
或许是曾经目睹母亲一胎又一胎生产时的痛苦,前面几个已经记事的女儿,到了成亲的年龄,纷纷选择每年缴纳罚款,自己把头上的少女发式梳成发髻,表示终身不嫁。
但是她们也怕死后无人收尸,没有香火,成为孤魂野鬼。恰好那群由妓从良的织娘也不想成亲,一群人聚地而居,互作约定,以姊姊妹妹相称,存活之人要负责亡故姊妹的丧葬祭祀。
第446章
她们不成亲,没有孩子,有的人便招收女徒,为自己养老送终。
她们给这块地取名“观音堂”,以求菩萨护佑。为了更好地维护观音堂,维护里面不婚女子有足够钱财缴纳不婚的费用,有足够钱财保障自己老有所依,便模仿那些公会,也将钱财统一收纳,入观音堂的人,所有劳动所得都归于观音堂,进行统一分配,且划分一部分来供养堂中那些年长的、病残的女人。
再到后来,越来越多的观音堂出现,最兴盛的时候,一个观音堂里能有百人。一个才一千五百多人的乡里,能有两个观音堂。
世人给这个群体起了个名目,称为“自梳女”
而这一切,建立在蚕丝业发达,改进了丝织工具,女子离开家庭也能收入可观,独立养活自己的基础上。
许多丝厂都更欢迎这样的自梳女来工作,因为她们没有家庭、没有儿女,不需要离开岗位待产。能够一周工作七天,一天工作十二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