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在看着咱们念安长大。”
从塞北回来,念安的功课更用心了。楚明轩处理政务的时间越来越长,有时深夜还在书房看奏折。念安会端着云泠煮的莲子羹过去,放在二哥桌前:“二哥,母后说喝了不犯困。”楚明轩放下笔,摸他的头:“念安也早点睡,明日还要上学。”念安却不走,坐在旁边看二哥批奏折,偶尔问一句:“这个地方为什么要减税呀?”楚明轩就耐心讲,讲百姓种地的辛苦,讲粮食对国家的重要。
转年开春,老嬷嬷的咳嗽又犯了。云泠每日煮菊花茶,念安学着母后的样子,给嬷嬷捶背,还把自己攒的蜜饯拿出来:“嬷嬷,吃这个甜,比药好吃。”老嬷嬷笑着接过来:“我们念安是个心细的孩子,将来定是个体贴人的。”
这年夏天,杭州的老渔翁托人捎了信,说去年楚萧撒的莲子长了荷花,开得正好。楚萧便又带着家人去了杭州。还是那家客栈,推开窗就能看见西湖的荷叶。念安拉着楚明轩去湖边,老渔翁早已划着船等在那里,船上放着刚摘的莲蓬。念安剥了个莲蓬,先给云泠:“母后,这个甜。”又递一个给楚萧,最后塞给二哥一颗:“二哥,你尝尝,比宫里的好吃。”
在杭州待了十日,临走时老渔翁送了念安一筐菱角。念安抱着菱角,坐在马车上还在剥,剥好的都分给楚萧和云泠。云泠笑着擦他手上的汁:“慢些,没人和你抢。”楚萧看着窗外掠过的柳树,对云泠说:“等念安再大些,咱们去江南水乡看看,那里的水比西湖还清。”
日子一晃,念安到了十五岁。他不再是那个需要踮脚够柿子的小孩,已经比云泠还高半个头。书院的先生说他学问扎实,可念安却更喜欢跟着楚明轩去军营。第一次去军营,士兵们正在操练,震天的喊声吓了他一跳,却也让他眼睛发亮。楚明轩教他骑马,他学得快,不到半日就能自己骑着马慢慢走。晚上在军营吃大锅饭,糙米饭就着咸菜,他却吃得香:“二哥,军营的饭比宫里有味道。”楚明轩笑:“等你将来长大了,若想当兵,二哥带你。”念安却摇头:“我要像父皇和二哥一样,守护百姓。”
这年冬天,宫里格外热闹。楚明轩要娶亲了,新娘是吏部尚书的女儿,性子温婉。婚礼那日,念安穿着新做的锦袍,忙前忙后,帮着迎客,还偷偷给嫂子塞了个自己刻的小木鸢:“嫂子,这个给你,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
婚后,楚明轩的府邸离皇宫不远,时常带着妻子回来。云泠喜欢和儿媳说话,教她做点心,念安则拉着嫂子看自己的书,讲书院和军营的事。楚萧看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心里暖融融的,他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对云泠说:“咱们也算是儿女双全了。”
念安十七岁那年,楚萧把部分政务交给了楚明轩,自己带着云泠去了江南。他们没带太多人,就像寻常夫妻一样,在水乡租了个小院。每日清晨,云泠去河边洗衣,楚萧则坐在院中的老树下看书;傍晚一起去集市买新鲜的菜,回来云泠做饭,楚萧在旁边打下手。偶尔念安会从京城来,带着宫里的消息,说二哥把政务处理得很好,说老嬷嬷身体还硬朗,说小白已经老得走不动路了。
在江南待了一年,楚萧和云泠回到京城。念安已经长成了挺拔的少年,正在跟着楚明轩学习治国。楚萧不再管朝堂事,每日就和云泠在宫里散步,看念安练剑,看楚明轩和儿媳带着刚出世的小孙子玩耍。老嬷嬷抱着小重孙,笑得合不拢嘴:“陛下,娘娘,咱们宫里真是越来越热闹了。”
又过了几年,楚萧的头发全白了,云泠的眼角也布满了皱纹。他们还是习惯每天清晨在院子里走,看海棠花开花落,看柿子树结果。念安已经能独当一面,楚明轩则把皇位传给了念安,自己带着家人搬到了城外的别院,过起了清闲日子。
有一日傍晚,楚萧和云泠坐在石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