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生成面积较对照组提升210%,72小时伤口闭合率达85%。
兼容性测试:与团队前期研发的抗菌药剂联合使用时,抗菌效率提升37%,且无任何成分冲突或药效抵消现象。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只有沈惊晚的声音在回荡。李院士的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目光紧紧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浑浊的眼睛里渐渐泛起光亮。
“给药方式方面……”
沈惊晚切换到下一张幻灯片,画面里是一支银色的喷雾装置,体积仅比常规护手霜大一圈,“我们采用了高压气泵式喷雾设计,罐体内含惰性推进剂,在-40℃至60℃范围内均能稳定喷射。
单次喷射覆盖面积可达15平方厘米,且雾化颗粒直径控制在50-100微米,既能保证均匀覆盖不规则伤口,又不会因颗粒过细导致吸入风险。”
她点开一段测试视频:在高温高湿的模拟舱内,假人模型的手臂上划着不规则的撕裂伤,汗水顺着“伤口”流淌。
测试人员按下喷雾按钮,银色罐体喷出细密的白色雾状凝胶,接触“伤口”的瞬间就开始凝固,30秒后形成一层透明的薄膜,紧紧贴合在皮肤表面,任凭模拟汗水冲刷也没有丝毫脱落。
“更重要的是”
沈惊晚的语气里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我们同步攻克了两个配套课题。”
她切换到“极端环境下药物储存微胶囊技术”的页面:
“通过多层壳聚糖-海藻酸钠复合微胶囊包裹,抗菌药剂在60℃环境下的半衰期从8小时延长至144小时,-40℃冷冻后复温,药效保留率达98.6%,解决了极端环境下药剂储存难题。”
最后一张幻灯片是“智能缓释给药系统”:“
凝胶中加入了pH敏感型高分子材料,当伤口处于炎症期(pH值偏碱性)时,促愈因子释放速率提升3倍;
进入修复期(pH值接近中性)后,释放速率自动放缓至初始值的1/5,实现‘按需释放’,避免药物浪费或局部浓度过高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