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了吗?”
冬元漫:“我把链接发你,你们自己看吧……”
在数团活动的同期,华国两大舞团也在欧洲活动,而且宣传力度比数团更大、投放层次更丰富。因为赞助他们的百氏集团在欧洲已有许多人脉,根基尚浅的颗络根本不能比。所以在最近这段时间,两大舞团在欧洲逐渐打响华国招牌,让欧洲文娱习惯了华国的身影。这是非常微弱,却极其重要的改变,若不是拿出了国家非遗文化的名头,欧洲文娱恐怕还对两大舞团不屑一顾。
而这微弱的改变,如同扇动风暴的蝴蝶翅膀,让数团有了更多可能。
愿意了解华国文娱的欧洲人,逐渐将目光移到数团身上。
同时数团靠自己的作品,不断积攒路人缘。
直到在德国柏林艺术节点燃现场在座的嘉宾都与文娱相关,甚至在自家领域有一定地位,更加能体会到数团舞台的奥妙。他们回去后热烈讨论,很快由点至面向外辐射,数团过往的作品都被翻出来了。人们万分惊讶之前居然一直对他们视而不见?
然而深受震动的欧洲观众、各大音乐节主办方、听了一晚数团作品的乐评人、感觉是个新爆点的品牌方却发现,数团离开欧洲了!短时间内,数团不会再有欧洲演唱会。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无形之中,数团完成了一场范围极广的饥饿营销。
无数欧洲听众的胃口被吊起,内心的狂热被激发,无数条称赞叹惋如泥石流般在互联网上爆发,彻底引爆了这场“OSSU热”。
欧美的报刊文化依旧在盛行,许多娱乐评论家都在报纸上有个专栏,用以点评近期的文娱作品,时而辛辣直言时而幽默反讽,读者可爱看这口了。其中有利益交换、热度追捧。但最近,大家的笔尖无疑纷纷对准OSSU。
“华国年轻一代的另一面,洒脱而自由的旅行者……”《泰晤士报》
“难以想象如此令人惊艳的作品竟然被埋没,偏见是对艺术的最大伤害……”《每日电讯报》
“胜利!魅力四射!期待吧!他们要来到美国了!”《纽约邮报》
种种赞美不一而足。国内的网友看到这些报道都呆住了。
“虽然知道外国人夸人很热情,但是会不会太夸张了一点。我以为这些报纸上只会刊登政治新闻,原来你们也有文娱板块的吗?原来你们的文娱板块可以出现华国人的吗?”
“我数皇的新作品?我一直知道数皇作品很好听啊,外国人到底在惊讶什么,等等,他们说的是什么新作?什么全华语新歌?”
“数宝宝……有新歌……不喊我……破防了……啊啊啊啊什么时候回国啊,我什么时候受过这等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