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轰然响起,经久不息。
姜远寒愣了片刻,眼眶一热,随即起身,微微鞠躬:“赵教授言重了,我只是做了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没有微不足道。”赵教授声音坚定,“科研也好,电影也罢,都是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更好,你能做到这一点,就值得被记住。”
这一刻,礼堂里的人们不只是为婚礼鼓掌,更是为姜远寒鼓掌。
她不只是霍衍的伴侣,不只是电影界冉冉升起的新星,更是真正站在公众眼中的有作为的青年。
台下的霍衍,目光一瞬不瞬地看着她,眼神里全是骄傲与深情。
与此同时,翟曼在家里。
她透过收音机听到新闻报道,婚礼的热闹场面,连电视台都派了记者。
“姜远寒同志不仅在电影方面有突出贡献,还曾为科研事业出过力,实在难能可贵。”
主持人的声音一句句落进她耳朵里,像针一样扎着。
翟曼差点没把手里的茶杯摔出去,牙齿咬得咯咯作响。
她拼命想要说服自己,那女人不过运气好,走了狗屎运罢了。
可心底最清楚的声音却在告诉她,姜远寒的名字,已经彻底镌刻在了光亮之处,可她只能困在阴影里。
翟副市长关掉收音机:“别听了,明天出国手续就办好了,你好好学习,别再给我惹祸。”
翟曼心里攒着怒火,却不敢发作:“知道了。”
婚礼后的第二天,京市几家主要的报纸头版,都刊登了这场盛事的报道。
京报写道:“青年导演姜远寒与科研工作者霍衍喜结连理,两人不仅在各自领域取得不凡成绩,更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风貌,科研与艺术的结合,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报道配了照片,婚礼上,姜远寒一袭素雅旗袍,笑容温润大方,霍衍西装笔挺,目光专注温柔。
照片一经刊出,立刻引起热议。
电影圈里,几位知名导演纷纷送来贺电。
“姜远寒同志的电影作品不仅有艺术价值,更有现实意义,她是我们文艺界的新旗帜。”
“期待她婚后继续带来更多好作品。”
科研院内部,也专门贴出了一封表彰信,落款是院长的亲笔签名:“祝贺我院研究员霍衍同志新婚大喜,同时感谢姜远寒同志对科研事业曾作出的支持,希望二人携手,共同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这封信被钉在公告栏里,科研院上下人人皆知。
不少年轻研究员看后忍不住感慨:“霍工这回可真是人生赢家。”
远在宜城,当地的电影院也主动重映了姜远寒的电影,并在门口挂上大红横幅:
“热烈祝贺我市青年导演姜远寒喜结良缘!”
进场观众络绎不绝,很多人一边看电影,一边议论:“咱们宜城出了个大导演,嫁的还是科研院的俊才,真是给咱脸上添光!”
翟曼到了登机大厅,手里攥着那份报纸,指甲几乎掐进纸张。
照片上的姜远寒笑容明艳,从容自信,仿佛全世界的掌声都在向她涌来。
翟曼气得把报纸狠狠摔在地上,却又忍不住弯腰捡起来。
她盯着那张照片,眼里布满嫉妒和怨恨:“凭什么……凭什么所有的好事都让她占尽!”
可无论她心中多么愤恨,事实已经摆在那里,她只能听从父亲的安排出国。
几天后,姜远寒从媒体的追逐中稍作抽身,回到了自己的工作中。
尽管婚礼的高光时刻依然让她时不时成为热议话题,但她并没有被这些外界的关注分心。
她知道,自己一直热爱的事业才是她真正的追求。
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