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没有人再提出异议。

第十三章

宋黎瑄抵达国外的时候,正值初秋。

她来到的这座城市不大,却宁静宜居,她住进一栋带着小院的白色房子,院子里有一棵老橡树,午后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

在这里,没有人认识她,没有人用或同情或探究的目光注视她。

她终于可以真正地呼吸。

凌曜为她安排的医疗团队很快到位。

那是全球顶尖的妇科和营养学专家,他们细致地为她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调理方案。

流产后虚弱亏损的身体,在那次粗暴的抽血中又雪上加霜,需要长时间的耐心滋养。

她安静地配合着一切检查与治疗,按时吃药、接受理疗、吃着营养师精心配比的餐食。

身体在一天天好转,而更深处,是一种内心的缓慢复苏。

在那些独处的午后,她常常坐在院子的摇椅上,看着远处天空流散的云。

她开始回顾自己过去近二十年的人生。

那个众星捧月、天真明媚的宋家明珠,那个一心追逐爱情、以为友情和亲情永恒不变的宋黎瑄,在这一次次背叛与伤害中,彻底死去了。

她渐渐明白,将人生的价值与幸福完全寄托于他人,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

无论是爱情、亲情,还是友情,都无法承载一个人全部的重量。

真正的安全感,只能来自于自己。

凌曜时常来看她,有时是带一本她可能感兴趣的书,有时是一碟他路过买的,有时只是简单坐一会儿,喝一杯茶,聊几句近况,便起身告辞。

他的分寸感让她感到舒适,也让她尊重。

有一次,她主动问起他之前提及的那场车祸。

凌曜笑了笑,眼神里带着几分追忆和感慨。

“那时我刚接手家族生意不久,年轻气盛,树敌不少。那场车祸不是意外,是对手安排的。我受了重伤,车子起火,是路过的你毫不犹豫冲过来,砸开车窗,把我拖了出来。”他看向她,目光深邃,“你可能不记得了,那时你还在读大学,是来国外参加一场学术交流。你把我送到医院,垫付了费用,甚至在我昏迷的那几天,还来看过我几次。”

宋黎瑄隐约想起似乎是有这么一件事,只是当时并未放在心上,过后便忘了。

“后来我一直在找你。”凌曜的声音很平静,“没想到再次见面,是在国内的商业晚宴上。你已经成了宋总,身边站着陈彧明。我看到你过得很好,便没有打扰。”他只是默默关注,直到察觉她可能并不像表面那样“过得很好”,才在她出差时,递出了那张写着联系方式的纸条。

他欣赏她的能力,更敬佩她的人品。最初是想要挖角,后来,则多了些别的念想。

“谢谢你。”宋黎瑄轻声道。

凌曜摇摇头:“不必谢我。能为你做些什么,是我的荣幸。”

随着身体逐渐恢复,凌曜开始带她出去散心。

他们去湖边喂天鹅,去参观古老的美术馆,去听一场不那么喧闹的音乐会。

异国他乡的风景与文化慢慢渗入她的生活,拓宽着她的视野,也一点点抚平她心底最后的褶皱。

她开始能够睡得安稳,不再从关于医院、关于冰冷地板的噩梦中惊醒。

一次,凌曜带她去参加一个小型的私人艺术展。

展览结束后,主办方举办了一场轻松的交流晚宴。席间,有人认出了凌曜,过来寒暄,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向商业合作。

宋黎瑄安静地在一旁听着,偶尔在凌曜看向她时,给出几句精炼的分析和建议。她的观点独到,切中要害,让那位原本只关注凌曜的商人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