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是陆安用自己的?话语来解读“中和位育”四字了?。

一些理?智的?人已经?丢掉自己的?不忿心理?,认真去听陆安说?的?话,听到?深有所悟之处,还抑不住地叫“好”。

但总有人咬牙切齿,愤愤不平,对号入座:

什?么叫“释放情绪时便保持一个度”?这是在意有所指,暗示我们心中有怒气,然后没有做到?适度的?发泄情绪,反而?一直在过度宣泄,让情绪控制了?自己,而?非自己控制情绪吗!

于是憋着一股气也在听,非要揪出陆安话语里的?错处不可?。

上?一段没有错处,下一段肯定有!

怀抱着这个想法,这部分?士子听得甚至比虚心向学的?那部分?士子更专注更入神,铆足劲儿要找漏洞。

陆安侃侃而?谈:“而?如何做到?‘中和’,‘位育’就是方法。”

虚心向学那部分?人心里登时就火热起来,还有人拿起竹简,要将之记录下来,说?不定科举能用到?。

对号入座那部分?人顿了?顿,发现这一句话只是做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不能挑出错处,之前的?豪情壮志在这句话的?映照下,仿佛在放屁,于是脸色一下子就青紫变换了?。

没、事!继续等?下句!他们等?得起!

陆安从容不迫:“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便是指天地各在其位,万物生?*? 长繁育。”

虚心向学那部分?人认认真真将这句释义记下,有的?人听过这句释义,有的?人没有学过这句释义,还有的?人以前看过的?是另一种释义,但是也能看得出来意思大差不差。

不论是哪一个,都怀着一种求教?的?心,谦逊地去记录,去理?解,学无?止境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对号入座那一方的?人,深吸一口气,心情格外地差。

这句话也没办法挑刺,它和主流的?释句意思相似,只是遣词造句稍白一些,你批判它,和批判主流没有差别。

可?恶,此人功底怎如此深厚,竟然能把释句说?的?那么浅显易懂,他就不怕乱简化用词,简化出错吗!

有的?人死死抓住那口气不放,非要出气不可?。

但还有一部分?人,趁着同伙不注意,已经?偷偷摸摸在记了?。

近来朝廷在推行科举经?义策论用句简洁易懂,但是又没有官方书籍作?为?参考,都是学子自己摸索,很容易就造成意思简化得不到?位从而?丢分?的?情况,现在有一个明显很有实力的?人透露了?自己的?简化部分?,此时不抄,更待何时!

第25章 贯通十二经

陆安的?语速不快不慢, 吐字清晰,有条不紊。古代没有黑板,士人听抄是常态, 尤其是此人官话说?的?极好, 没有奇怪的?音调, 或者含糊不清的?字眼,抄写起?来时简直可以说?是一种享受。

她说?:“是以,我辈读书人, 当牢记自?己的?本位, 居何位便行?何事,不怨天,不尤人,旁人的?眼光与我无关, 旁人的?情?绪与我无关, 旁人的?行?事作?风都与我无关, 我只关注自?己的?情?绪, 做自?己该做的?事, 恪守己心, 如此才能使自?身?有所发展。”

而后掷地有声:“此便是某所理解的?‘中和位育’其意。”

最后一字落下,场地场外一时寂静。

抄书的?停止了,愤恨的?头脑空白了,提问的?一声不吭, 唯有眼中异色迸发。

所有人都定定看着座位上?侃侃而谈的?郎君,

风掀起?帷幕又落下,房州通判笑容欣慰了起?来,房州知州靠在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