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趴个脑袋过来:“什么东西?”

应劭之回首,将信递给他们,笑道:“喏,九思给我寄的信,他知我会?忧心他的科举,考完后就把?答卷抄录一遍寄了过来。你们不必再好奇了。”

众学子接过来一看。

“……”

此时正是下课时间,大讲堂外,来来回回许多学生,有?的学生路过讲堂门口时,惊诧发现,里面?比起?平常,竟然安静了很多。

不像是下课的吵闹氛围。

怀着疑惑再仔细一听,隐约便?听到有?人在室内重复:“这不可?能。应劭之,你这好友……这不可?能。这可?是应试诗啊!”

有?好奇学生进去看了。随后,室内又多了一声?:“不可?能……这……不可?能……”

就在更?多的人奇怪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时候,有?人从大讲堂内出来,被人拽住后,他几乎是整个人都?处于还有?些懵的状态:“陆九思写出了: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众人笑道:“这句诗确实?极佳,但以陆九思之才,他写出这句诗有?什么可?惊讶的?”

“但他是在诗赋科第二场的场上写出的这首诗。诗赋科场上!!!!”

这话一出,在场众人一下子便?面?色或青或红,已然震撼到无法?发声?了。

而陆安早早就开?始了第三场考试了。

最后一场,试策二道,与子、史、时务相关。

第一道策题:

吾闻古之赈灾,或发仓廪以济饥,或赐布帛以御寒,皆以全民生为要。然管子之后,时有?“以役代?赈”之制,使民修堤筑渠、垦荒造屋,虽劳其力,而官给廪食;今世承此遗意,行“以工代?赈”之法?,非惟救饥馑于一时,亦使民免坐享之讥、惰逸之弊。昔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然徒施廪粟,恐民失自强之心;若役而偿之,则劳有?所获、贫有?所恃。

试问:以工代?赈之法?,较直赈钱粮,其义何以更?深?尔诸生稽古通今,其详陈之。

陆安一个字一个字看完题目后,就懂了。

题目问:以工代?赈比直接发粮好在哪里。

陆安拿手指轻轻点着卷子,陷入思索之中。

这道题比较简单,常见的思路她能列出至少三种。

比如:以工代?赈既能解决灾民生计,又能创造公共价值(如修水利、建道路),避免直赈钱粮的单向消耗。

比如:组织灾民参与工程可?防止其流散生事,同时通过集体劳动增强社会?凝聚力。

还比如:劳动使灾民从“被动受助”转为“主动自救”避免灾后因群体性绝望而选择报复社会?/或者形成依赖惯性,造成国家负担。

但是这三种……尤其是前面?两种太常见了,想要获得高分,不能往这方面?想。她敢笃定,这个考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会?选择前面?两种思路作为核心。

……

陈季明本来已经死猪不怕开?水烫,打算三年后再来了,但看到今日份的第一道策题时,默然良久,最后揉了揉自己的眼睛,又摸了摸卷子上的墨字突点,几要喜极而泣。

这题!

这题他会?啊!

不就是问以工代?赈好在哪里吗?这肯定是好在为国家节省钱粮消耗,且增加水利建设的同时,还能控制灾民流动,不让他们闹事吗!

终于!他也能秒了!

……

陆安思索片刻,把?核心定成了:以工代?赈,既可?以避免灾后群体性绝望,还可?以让灾民通过劳动换取报酬,避免“嗟来之食”的屈辱感,唤醒民众的人格尊严。

在这个大核心的基础上,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