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0(7 / 16)

倾诉:“六七岁的孩童,身子窜得快,去年做得衣裳今年就短了,再这 样下 去,就得去扯些布料缝起来。”

陆琼也感同身受,陆萱的衣裳就是 她 年复一年缝缝补补来的,属实无奈,毕竟小孩身高窜太 快,还没钱一直买新 衣。

所幸来到汴京就把那些破衣裳换了,不然别人见了指不定要说她 虐待妹妹。

成衣铺的成衣通常是 三百文一身,料子极好的,还能涨到几贯钱,可是 陆琼半月的收入都不止。

不过她 买衣裳讲究实用,选的都是 衣摆短窄的,方便干活,一般这 样的成衣,三百文左右就能买下 ,便顺手挑了件鹅黄色的直袖衫,还有件浅紫的薄开衫。

这 成衣铺也卖鞋子,就给陆萱挑了双碧青的绣花鞋,颜色清新 ,还好看。

陆琼也常常庆幸这 时的宋朝还未盛行缠足,小头履也很少见,寻常的草鞋、薄履、绣花鞋才更为流行。

见买得多,店里掌柜也笑呵呵地围着转,亲自给她 们的衣物耐心包好。

金娘拿在手中,摸着顺滑的料子,又想起过几月天就转冷:“琼姐儿,你家 可有过冬的衣物,待天冷时汴京的炭可要几十文一斤,整日 烧可耐不住。”

“还没,等秋收完了再看看。”在陆琼看来一切尚早,往年在上元村也是 十月才最冷,蹲在家 里灶头烤火也能熬过去。

金娘听她 的话急得想跺脚,苦口婆心道:“还是 要尽早找人买些芦絮,不然到时芦絮的价钱都要赶上成衣了。”

她 可是 太 清楚了,有些商人是 如何坑骗百姓的钱,平日 十文的货物,买的人多就会涨几倍不止,要是 粮食也这 么涨……

剩下 的金娘都不敢想。

虽说他们过冬的衣物大多是 芦絮、丝绵填充,不算太 暖,却也是 件过得去的御寒之物。毕竟有的连芦絮也买不起,天冷时被 冻死的、饿死的不在少数。

陆琼还没应声,守在一旁的掌柜笑得从容:“二位小娘子不妨瞧瞧棉衣,用的棉花可是 来自边疆,比什么芦絮都更暖和。”

说着就掀开门边的帘子,从里屋拿出一件厚厚的棉衣,摸起来很暄软,比不上后 世的手感,却是 陆琼这 几年间见过最好的棉衣。

掌柜也顺势把价钱说出来,竟要一贯多,这 可比陆琼前边花得还多。

不过也能理解,毕竟棉花种得少,现下 还只 有边疆有,若不是 近来跟边疆商业往来密切,能够传入中原的棉花变多,这 棉衣的价钱只 会更高。

但陆琼也舍不得花一贯钱去买棉衣,更别说金娘,两人相视后 便摇头离开。

因着陆琼还要去铺子里看看,金娘便先提着东西 回去,一路上歇歇走走,不断还手,喘着粗气走了一路才到巷口。

在见到霜姐儿的笑时,她 才恢复了些力气,又把新 买的酥糖取出来,放在霜姐儿手心:“这是酥糖,等过几日娘就带你去看花灯。”

霜姐儿眼 睛跟着发亮,小块的酥糖还放在手心,想迫不及待到乞巧节那日 ,随后 才把糖吃进嘴里,还意犹未尽地舔舔掌心:“好吃!”

再跟她 说些乞巧的事,金娘就提着东西 进屋子。

这 一背篓东西 看着多,却只 花了二百来文,加上陆萱的衣裳,也是 四百多文,剩下 的半两银子金娘准备藏起来。

她 从床底下 取出巴掌大小的木箱子,外头上了锁,解开便见里头放着些碎银子、小簪子、戒指,还有不少铜板。

这 都是 来汴京半年好容易才攒下 的。可粗略看一眼 ,不算上首饰也才二两多。上回霜姐儿生病就花了半贯钱,也叫金娘切身体会到钱多重 要……她 还要再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