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于木板上。
时下没有 现成的 “酵母粉”,百姓便会提前把面团放置几日,待发酵好就被叫作“老面”,下回要做面食时揪一块掺到新面即可 。
陆琼早就做了老面,现下切一半到新面团里,再揉多几回,这面就会很快发起 来。
不过今儿杨姐儿很古怪,几次对上视线便移开,还 总是欲言又止。
她很快也无心此事,怕面团发过了做出的 巧果 卖相差,便赶紧揪长条,分成一份份剂子,再压到提前准备好的 模具上。
重点是面团不能加得太满,否则就成了馒头,没有 模具的 形。
而这加了蛋液、糖的 面团,还 呈淡黄色,放在新灶烙至两面有 些焦黄,待巧果 熟了便好。
一出锅,满是面饼的 香味。
陆琼隔着热,把巧果 捏在手中还 是松软回弹的 ,掰成两半,露出里边的 蜂窝孔。
还 带着蛋香,类似蛋卷的 香味,只 是口感更暄软,像小蛋糕,她吃完一个还 想吃,这应当是做成了。
杨姐儿尝过也忍不住夸赞:“小娘子手艺愈发巧,定是织女转世 。”
乞巧,乞巧,就是祈求自己像织女那般心灵手巧,陆琼也喜欢这个节日,不过杨姐儿的 赞美还 是夸张些。
她是否为织女转世 尚不可 知,杨姐儿的 “牛郎”倒是来了。
不过陆琼总会想到另一个“牛郎”,可 惜他 乡无知音。
对门鱼铺的 陈枫登门,还 围着陆琼问:“陆掌柜今儿几时闭店?听 闻今晚汴河有 花灯,城南还 有 香桥赏……”
就差将汴京城所有 活动都列举一遍。
陆琼接过杨姐儿捏好的 巧酥,故意对上杨姐儿的 视线,假装苦恼:“今晚可 是人最盛的 时候,若是闭店,可 就挣不着钱了,还 是罢了。”
陈枫也不能叫人不做生意,再逗留多些时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刚把巧酥、巧果 做成,谢家的 侍女桃红也赶来,还 把部 分巧果 装进食盒,嘴角微微勾起 :“上回的 冷元子可 还 有 ?”
“有 的 ,这回也是不放冰?”
桃红提着食盒,点头:“多盛些元子,我家娘子惦记许久了。”
起 先陆琼回疑惑,谢家有 芸香楼,为何还 跑到她这买冷元子,后来才知芸香楼不做这样的 元子,倒是有 不少冰酪、酥山等冷食。
可 这些为寒凉之品,对身体不好,平日也会叫厨娘做吃食,可 她家娘子只 想尝鲜,便也不好叫人特意做,到外边买还 方便些。
送走桃红,陆琼便又在铺子里忙得团团转。前往陆记的 食客络绎不绝,还 有 人订了五十 份的 巧果 、二 十 份的 巧酥,可 将她们累坏了。
巧果 有 不少,可 巧酥不够,做起 来还 费劲,最后还 要捏成不同的 形状,倒是有 个好听 的 叫法——“送巧”,祝愿女子愈发手巧。
比宣传男女爱情来得实在,毕竟在宋代,手巧的 女子容易找事做,待钱攥在手里了,那才叫踏实。
生意实在旺,陆琼午食便在店里吃些汤饼凑合凑合,倒是陆萱还 惦记着红楼的 菜,又托闲汉跑腿买来煿金煮玉。
“金”就是炸竹笋,”煮玉”则是笋煮白粥,一道菜便是竹笋的 两种做法,也是不常见。
竹笋却是寻常食材,不论是间笋蒸鹅,还 是三 脆羹,就连馒头也会夹笋。而竹的 寓意好,相国寺的 僧人便也偏好竹笋,还 生了食笋的 情节,陆琼觉得他 们也是清雅。
吃过午食,陆琼便觉得有 些倦,坐在墙边闭目养神。心里后悔,早知就不硬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