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1 / 4)

忙碌的春播陆续结束,这一年多元化种植初次试验成功,山上种葡萄、茶叶、果树以及少量辣椒、甜菜,平原上种植稻米、土豆、玉米、南瓜以及少量小麦、大豆的农业组合形成规模化种植。

葡萄、茶叶以及各类水果是琵琶屋全部收购的,走的是依然是预定模式,在果树开始挂果的时候,就开始预定这些水果,交易的方式多种多样,凭借琵琶屋的物流渠道可以给予永乐钱、大米以及布匹等多种交易手段。

新的种植技术引入并在新粮种植上取得巨大成功极大的鼓舞了越后的农民,受到启发的本土农业好手开始曰以继夜的研究稻米的种植技术,在近江农民手把手的指导下,他们很快掌握来自大明朝的精耕细作法。

同时又因为灌溉技术的成熟以及肥料的大量普及,没一反耕地的稻米单产从原来的一石上升到两石,单这一笔就足以让越后的稻米产量翻一番,虽然没有新粮那么耀眼的成绩却也满足对内的稻米需求。

单就去年秋结算粮食产量后,扣除储备的大米之外,还产生近二十七万石大米的盈余,就足以让原本缺粮的越后国堂堂正正的成为产粮大国,当越后的大米通过琵琶屋的物流渠道贩卖到畿内获得巨大的轰动,吉良义时在越后做出第一流民政家的事迹也被广为流传。

越光米的名声也随之响彻畿内,这种香甜软糯的大米极受欢迎,赠予幕府、朝廷、京都五山、妙云寺的各五千石,在随后收到极大的反响,京都的文化人对这么好吃的大米赞不绝口,还曾有文化人以越光米为题做和歌数首。

原本在北陆籍籍无名的大米,因为其生长环境的特殊,漫长的冬季以及寒冷与积雪,使得越后的稻米一年只能种一季,并不得越后农民的喜爱,本土的豪族地侍世代吃这种大米,也品不出到底好吃在哪,所以才让越光米始终没有名气。

而今这一切都不一样了,品牌效应迅速发酵,很快越光米的订货单就供不应求,并有老饕亲自为越光米订立几个等级,中越的越光米上上等,下越的越光米上中等,上越的越光米上下等。

越光米的价格走势也是一路狂飙,从底价每石五百文永乐钱,一路攀升到每石一贯五百文永乐钱的高价,其中中越鱼沼郡的部分越光米更是要到两贯以上的天价,二十多万石越光米只用两个月就销售一空,单这一笔收益就高达十八万贯永乐钱。

作为亲身参与者,每一个越后国人都分享到相应的回报,其中种植稻米种植最少,土地也最多的吉良、长尾两家各分润到两万贯和三万贯,其余的十三万贯由越后的国人按收益比例各自分享,长尾政景以一万七千五百贯的收益位列第三,到是让许多人惊掉下巴。

前年那场蝗灾对越后的影响非常大,这不仅仅是一场干旱引起的蝗灾这么简单,在吉良家的奉行众眼里,这就是水利设施建设不到位,瘟疫的防治工作没做好,灾情应对不够果决,地方国人配合意愿不强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看起来很扯淡的样子支撑他们努力开会讨论总结了一整年,很快有奉行官发觉鸡鸭吃蝗虫可以有效降低蝗灾的泛滥率,于是在去年有意识的增加鸡鸭养殖,在一块试验田里放入大量蝗虫卵及蝗虫[***],果然起到不错的效果。

从去年秋季开始,陆续增加鸡鸭养殖成为新的要求,鸡鸭产生的粪便作为堆肥的原材料而得到热烈的欢迎,原因就在于养殖鸡鸭不需要任何成本,漫山遍野的放养它们自己会捕食昆虫。

另一方面,新的肥料种植法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并保证耕地的地力不会降低,而种植南瓜、玉米都需要大量肥料、想种好苜蓿草也需要不少肥料,稻米需要的肥料到不是很多,即使不多也经不住大面积种植的消耗。

缺乏有效的动物粪便,让农业发展陷入瓶颈期,几年里多路农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