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问题就出在了......”
说到这里。
苏铭略微停顿两秒,而后轻点着白板眯眼缓声道。
“受害人既然是常年胃痛,那他必然是有所克制,不会暴饮暴食,会尽量减少胃疼的次数。”
“那么在被毒杀的当天。”
“受害人为什么会提前服用胃药,是不是他猜到自己当晚可能会胃疼。”
“还是说......”
“已经胃疼的他,不舍得放弃已经买了票的电影场次,因此吃药硬撑?”
“所以我现在非常怀疑,受害人在被毒杀的当天,很可能是有一场无法拒绝的特殊饭局或聚餐。”
“而凶手则是专门围绕这场早已通知过的饭局,制造了这起......”
“私人影院氰化钾毒杀案!”
第123章 查阅死者医保信息,证实推断的关键线索!
受害人死前参加了无法拒绝的聚会?
这个猜想和推断。
令在场的众人都是眼睛一亮,更有些说不出的惊叹和感慨。
因为。
这是完全凭借猜想和生活常识推断出来的结果,并非是有什么人证物证、天眼监控的信息来源。
或者说。
仅仅就大致确定了行凶方式,苏铭就利用受害人的职业,以及家庭经济条件,便将众多细节给完善了。
就比如,在刚刚刘洋作为亲历者,重复案件概况的时候。
通过死者臀部有针孔痕迹,但又没能发现注射器,以及受害人都没机会求救、呼喊这点推断出......
行凶手段很可能并不是注射氰化钾,而是服用胶囊药物。
再将胶囊药物作为最终结果。
结合死者的职业条件、家庭经济来进一步完善细节。
首先。
根据卷宗中所记载的死者家庭经济情况,申请了贫困生以及助学贷款这些线索。
以此继续大胆的推断出......
死者的节俭以及大概率不会随意丢弃药品,所以生病时会服用曾经购买的药品,给凶手提供了替换胶囊药品的机会。
紧接着。
根据死者的码农职业,还有不舍得花钱的节俭,判断出死者之所以要服用药物,很大概率是因为胃疼。
最重要的是......
胃疼不同于感冒发烧之类的疾病,基本都需要服用数天或者一个疗程的药物。
像死者这类节俭习惯的上班族。
基本在平时胃疼的时候,肯定就只是吃一颗药来缓解,不会每天都固定的吃药。
这也就导致了。
再对死者进行尸检时候,体内自然是检测不到代谢的药品残留。
因为。
死者当时唯一吃下的那颗药,可不是所谓的胃药,而是被凶手替换后的氰化钾,真正致命的毒药。
如此一来。
胶囊的明胶外壳被胃液融化,而死者血液内又没有药品残留,再加上最近几周没有医院看病的记录。
即便是进行了全面的尸检,那自然也很难与胶囊毒药联系起来。
死者臀部的针孔伤口。
必然就成为了当时相城刑侦大队的重点目标,只是注定不会有任何的结果和发现。
而这还没结束。
继续结合现实情况和人际交往来联想推断下。
既然死者会随时备着胃药,那说明已经是胃疼过不少次,肯定也会特别注意各种饮食避免疼痛。
因为体验过胃疼的人,绝对都会尽可能的避免或预防,而非是疼起来再吃药缓解。
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