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00(15 / 26)

、流传后世,已然欣喜万分。

却不曾想,自己的名字也同样出现在了天幕之中。

朱元璋用询问的目光看向宋濂:老朱不知道罗贯中是谁,但他记得先前宋濂提到过,施肇瑞有一个同样喜欢写演义的弟子罗本。

如今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似乎就是他的作品。

宋濂为陛下解惑:“回陛下,那罗本字贯中。”

有心之人早已将施罗师徒的书通读过一遍,朱元璋没读过这书,却知道下首众人谁读过、谁没读过:“标儿看这书如何?”

太子心中惊愕,面上却丝毫不显:“虽略有偏颇之处,但读起来确实引人入胜。”

朱元璋了然,那便是与正史有出入了。

他搜罗一堆大儒来教导皇子皇孙,当然不希望他们被误导:

“平日里当个消遣也便罢了,年纪小的就不要读了,莫要移了性情。”

诸王和皇子们连忙称是,朱元璋搭眼一看,便发现年纪小又不学无术的那几个,因为他这句吩咐隐露委屈神色。

朱元璋心中不耐,但这都是亲儿子,也不可能直接放弃,转念一想:何不如军户、匠户一般,从天幕五科中选择皇子最擅长、最喜欢的那一科,让他们世代研究,也免去了标儿后代的藩王之忧。

想到不愿嫁人的四女儿,朱元璋在心中冷笑:这丫头原本就被老妻宠坏了。

如今天幕稍微勾搭两句,便看不清楚自己的身份了,总想着男子的好处,也该让她知道知道男子的辛劳。

到时候也给她选一科,让她知难而退。

却不曾想,四公主得知此事时惊喜万分:再辛劳也比不过侍奉公婆、生儿育女辛劳,她巴不得吃这份苦,既学到了立身之本,又不用嫁人。

在唐朝,李世民叹道:“汉末时艰,魏武帝匡正有道,实乃栋梁之材,然为将有余,为君不足矣。”

明月显然也认可曹操的能力:“第四,他们俩的能力都很强——王莽改制虽然因为刚愎自用、一味复古失败得一塌糊涂,但不能因此否认他在政治上的能力,起码一个没能力的人不可能独揽大权当上安汉公,进而接受禅让当上皇帝。”

“而曹操的能力就不用多说了吧,用人唯才是举,屯田兴修水利,打仗治军颇有谋略,连讨厌他的罗贯中都承认了他的功绩,套用粉圈的话就是‘实绩大于一切’。”

“从这也可以延伸到两人的不同点上——王莽用人不信、不慎,好的政策根本无法推行下去,大兴土木不是为了百姓而是为了修祖庙,打仗更是为了转移社会矛盾的仓促之举,造成了大量青壮年的死亡,从而加速了新朝的瓦解。”

刘彻皱眉:“这王莽前后判若两人啊。”

就算出身世家大族,有个当太后的姑姑,但族中那么多叔伯子侄,能从其中脱颖而出独揽大权绝非易事。

安汉公到底是没有安汉,但封公一事绝不可能是无的放矢,他肯定确实做出了功绩。

怎么当了皇帝之后,便退步成了这样?

“另一个不同点就是道德水平了。其实正史中大多评价王莽为‘伪’——他的博学、礼贤下士,他的孝顺母亲、孝敬嫂嫂,他的生活清贫、家人的衣着朴素,他被朝野上下称颂为贤人的诸多行径,都被当作是他的伪装。”

“但说实在话,王莽登基之后,以上这些贤人的优点他都依旧保持着,就算真的是伪装,他也伪装了一辈子。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从行径上看,他就是儒家推崇的完美之人。”

“所以UP主大胆开麦,王莽的‘伪’不过是‘举孝廉’的延伸,儒家本身就推崇这个,只不过王莽搞得比较极端,结果也比较惨烈罢了。”

“再输出一个UP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