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140(7 / 33)

三房女儿,之后更难说亲。可不是谁都像陈夫人那样,是个“慧眼识珠”的。

若真如此,不仅是与陈家决裂,也是把亦谨往绝路上逼。倒不是说悔婚有什么,而是流言蜚语一起,吃亏的总是姑娘家。况且陈阁老又没说什么过分的话,白阁老这样反应激烈,倒显得他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了。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阁老也不例外。

回到家里,看到一家子都在等着。白阁老沉默半晌,才道,“都散了吧。”为着这个兴师动众,日子还过不过了。

作为当事人,亦安第一个退下。祖父既然这样说,那便是有计较了。

陆氏临走前,似乎是有话想对顾老夫人说。老夫人看了儿媳一眼,便知她心意,言道。

“全家各处挂起红绸来,另外上下赏一年的份例银子,再往栖流所舍半年的粮米,就这样吧。”当初尚仁中榜眼,也不过是这个待遇了。

陆氏应声退下,又看了一眼丈夫,两人回到景然堂,自然是有话要说的。

彭氏看了一眼白成理,见丈夫面无异色,这才放下心来。看来公公和夫君在朝上并没有被人为难,这样便好。

殊不知,这比让御史当面啐一口还要难受。

一家人散去各自不提。

亦安回到碧云馆,绿澜带着院子里的丫鬟们齐齐向亦安贺喜。

“恭贺王妃娘娘,给娘娘贺喜。”绿澜带着院子里的丫鬟们纷纷向亦安磕头。

亦安作为白家众人里情绪最稳定的那个,还轻笑道,“可见是惦记我的钱袋子了。也罢,都赏一年的例钱,且都乐呵乐呵。”亦安估计祖母和母亲那边也差不多是这个数儿,她自然不好越过了去。

绿澜等人自是喜不自胜,除过碧云馆,难道家里老太太和太太们竟有不赏的道理?西院三太太不说,东院大太太必是要给姑娘作脸的。娘娘在册封前就得太太看重,自不必提眼下了。

除却绿澜等人,就连已经出门子的绿漪等人也没落下。凡是亦安院子里出去的,都有一年的赏钱拿。

绿漪家里,绿漪老子娘望着红布上面整整齐齐十二个小银锭并一支小花钗,不由心痛道,“瞧瞧瞧瞧,你就是出来了,娘娘也没忘了你。当初何苦来哉,便是跟着娘娘过去,岂不比现在更体面?”除过赏钱不说,光是这只烧玻璃百合花簪,便不下三十两银子了。若是现在还留在娘娘身边,肯定受赏比现在还多。

说着,绿漪她娘拾起那支小花钗啧啧称奇。在烛火的映照下,那百合花可谓绚烂多彩。绿漪几个不满十岁的妹妹瞧见,纷纷露出稀罕的神情来。绿漪她娘把小花钗塞进女儿手里,不由道,“瞧这回错过多少富贵去……”

绿漪本来性子和顺,平素也不与人大声说话,可眼下手里却紧紧攥着那支小花钗直掉眼泪,“娘娘身边又岂能是我们做主?便是我腆着脸留下,难道还能不出门子不成?只一辈子留在娘娘身边,这好处你们也别想一直得着。便是姑娘肯,太太也不许,我也不肯!”

说着,绿漪发了狠,把手里的烧玻璃花簪径直丢了出去。

绿漪她娘大惊失色,赶忙飞扑了出去,好悬没让这支花钗摔在地上。娘娘御赐之物,要是摔坏了,那就是冒犯王妃娘娘。

小心地把花钗放在桌上,这一回绿漪她娘可不敢再放到女儿手里。“我的祖宗,不过说上一两句,怎么就动起气来。”绿漪她爹也跟着劝,面上不敢露出什么神色来。

要知道王妃娘娘时常让院里丫鬟过来探望,压根儿没有忘记绿漪的模样。便是赏赐下来的这些物件儿,都是要给绿漪带出门去的。要是谁敢昧下,只怕娘娘第一个饶不过去。

再者娘娘身边的绿澜又一向和女儿交好,万一看出点儿什么来,再到娘娘面前说嘴,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