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140(4 / 33)

思不能绝安王之祀,以慰高皇帝之灵。”随后圣人便让田顺义宣读旨意,一份早就拟好的圣旨。

“……,安王一脉系太·祖皇帝嫡出,我世宗皇帝以太·祖嫡子永世不降。此乃祖宗旧例,朕今不忍安王一脉于本朝绝嗣,日后愧见高皇帝。故以永襄郡王承继安王爵位,以保安藩祭祀不绝,安王理应仰体朕恩……”世子在出孝后,圣人就让他继承了永襄郡王一爵,原本只是走正常流程。旁人也不过感慨一句,这样年轻的宗室郡王。不过永襄郡王传到世子这一代,往后就只能降等袭爵了。

旨意的核心内容就一个,圣人他老人家在安王一爵的去留问题上,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大宗绝嗣,小宗入继。

这也是爵位传承中,时常发生的事情,并不稀奇。稀奇的是圣人在大朝会上将此事宣布,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儿,好像这是一件什么大事似的。这种事,明明写个条子给内阁和宗人府、太常寺就行。

圣人却一副郑重其事的模样,还把高皇帝抬了出来。不知道的,还以为圣人想要把帝位传给安王一脉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圣人再怎么,也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来。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官员望向最前面的白阁老和白尚书,这样说来,白家可是继首辅之后,又出了一任亲王妃。

而且白阁老的首辅至多也就几年光景,安王妃如今才多少岁数?说不定啊,抱着安王府这个金窝窝,白家还能富贵五十年。

哪怕以后白阁老退了,白成文也不在朝中,只要有安王妃在,白家至少还有可以传承三代的世职。

白成文发誓,绝对有人从后面看自己,不然他头上怎么会突然冒出冷汗来。

一定是殿内太过闷热的缘故……

一定是!

只怕眼下一众清流都在背地里暗骂白成文狡猾,老子当了首辅还不够,眼下亲女儿还作了亲王妃,这往后的日子怎么样,可就难说喽。

以往不是没有父子同内阁的情形出现,不过人家那是不世出的大才方能有这样的待遇。白成文何许人也?以女幸进之辈,焉能升列台阁?

便是白成文有再多的才能,只怕眼下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在亦安被册为亲王妃之前,就已经是正三品的礼部左侍郎了。

要说朝中也不是没有为白家高兴的官员,勋贵里首推令国公和广顺伯,亦宁本就嫁入令国公府,两家是天然的姻亲。亦安要是作了安王妃,那令国公府在宗室里也算是有了强力的关系。别的不说,就一条永世不降,只要不是谋反的大罪,安王府绝对十分稳固。

广顺伯的孙女嫁给了陆太傅的孙子,虽说是隔着一层,但广顺伯已经年迈,老伯爷是不嫌弃自家的关系多一条的。安王府纵然不是圣人一脉,但若处得好了,也是几十年的好处。

同理,对于城阳伯来说也一样。城阳伯夫人的亲女儿,可是未来安王妃的本家姐姐!

再说宗室里,舞阳长公主和临清公主以及平王世子妃本就和亦安交好,景王世子妃、清河郡王妃和亦安本就是选秀时的旧相识,这些都是人脉。

其次就是白家那些姻亲,周璋不必说,他本就被圣人看得重,有没有亦安这个安王妃,圣人待他也是没得说。

顾家虽是大族,可顾铭琅父亲并未出仕,当然这对大族来说不算什么。可顾铭琅却出仕了,都说朝里有人好做官。未来安王的连襟,这下便是顾铭琅的上官,也得对他另眼相待。别的不说,至少不会太过为难。要说穿小鞋?今儿给人家穿了小鞋,明儿安王妃进宫在圣人耳边念叨两句,那还活不活了?

这便是权势的威力,明明亦安还没怎么着呢,有些人就想着白家横行不法了。

作为白家未来的亲家,陈阁老和姚京兆自觉走对了一步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