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140(1 / 33)

第131章 开解

顾老夫人一听, 还真就是这个道理。

她要是在这个当口儿病了,要是被传出什么对圣人不满的流言来,那才真是个天大的乐子。

顾老夫人叹一口气, “委屈安丫头了。”虽然亦安已经被明确册立为王妃, 但眼下还未出嫁,亦安又要求还和以往一样, 家里人才没有改口, 这是王妃和家里亲近呢。

便是陆氏也要赞一句,亦安这样的心性, 便是嫁到王府去,也能过得很好。也幸好是亦安, 换了别个,陆氏也不放心。或者说,没有亦安, 也许这场所谓的富贵便不会落到自家来……

本来顾老夫人想着是要和两个儿媳议事,眼下事也不必议了, 先把眼前的烂摊子收拾了再说。

陆氏给亦安使了使眼色, 亦安便知机道,“祖母、母亲、叔母,亦安先去西院瞧瞧六妹妹。”顺带着也把青葙带走了。不然这丫鬟留在明德堂, 还不定要怎么难受呢。

亦安方才出了明德堂,顾老夫人便冷了脸色,“把家庙收拾出来, 让杜氏在里面为六姑娘诵经,等什么时候谨丫头好利索了, 再让她什么时候出来。”至于亦谨到底怎么样才算好,那就很难说了。

彭氏连忙应声, 幸好婆婆没提让三爷回来的话。

今年是圣人八旬整寿,又赶上乡试,还有外藩前来观礼。

内阁和礼部,还有理藩院等几个衙门,一早就忙起来了。

白阁老和白成文父子更是早起晚睡,连睡个囫囵觉都是奢侈。

父子二人一个是想把圣人的八旬庆典办好,既要与民同乐,又不对百姓造成负担。白成文想的则是今年乡试需格外慎重,圣人圣寿之年选出来的人才,得比往年更堪用些。

顺道一提,陆太傅的小孙子,也就是陆掌院的次子,今年也要下场。

圣人知道陆临江的小儿子醉心诗文,对仕途并不上心。赴试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才学,倒是和当年的陆太傅本人有些相似。

故而圣人特旨,让其留京应试,不必往外省去。若真有才学,也算是一段君臣逸闻。

今年京城的外藩使臣格外多,主管理藩院的端王年纪又大了,因此不得不派人去请景王,指望有他相帮,好把事情办下去。

不想景王推脱自己还在养病,说是让景王世子替自己走一趟。把个端王气得够呛,转头找了鸿胪寺的官员。

这块肥肉景王既然不肯吃,那自然有愿意吃的。人家吃了还干活呢!

端王本想着自己年纪大了,世子后面能不能继续把持理藩院还是个未知数,这才想给景王卖个好儿。没准儿圣人也是这个打算,到时候太子继位,恭王管着内务府,景王管着理藩院,宗人府还握在圣人手里。

所以端王是打算“知难而退”,表现得顺从些。免得日后太子登基,被亲兄弟一哭诉,新皇就要拿自家开刀给兄弟出气。

可谁也没想到景王竟然这样傲慢,他一个堂堂亲王这样好声好气,景王非但不领情,还用世子来敷衍自己。

世子再怎么是圣人的孙子,往后也只是郡王。他的儿子,以后可还是亲王。要他一个年过六旬的亲王,给一个二十出头的郡王陪小心?且等着吧!

端王这时候又想起自家是永世不降,与国同休的铁券亲王来。

这个插曲并不怎么起眼,景王的身影在朝上愈发淡了。

亦安到了亦谨的院子,发现尚算井井有条,心下舒了口气。

等青葙回来的青栀等来了亦安,满院子丫鬟都来拜见。

亦安抬手止住,问青栀,“你们姑娘怎么样?可好些了?”还是说更严重了……

青栀脸色愈发白了,“姑娘好像发起烧来,已经开始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