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0(12 / 35)

委屈了儿子,这才是彭氏迟迟没提的缘由。

彭氏兄长虽是三品官,但彭家自家儿女且轮不过来,又哪里有余力去帮衬妹妹。

听了这话,顾老夫人道,“我这里倒有个合适的人选,就是不知道合不合你的眼缘。”说着,顾老夫人又看向陆氏,这个还是儿媳告诉她的。

彭氏便笑道,“老太大瞧中的人家,自然是没有不妥当的。”在老太太面前,亲儿子且要退出一射之地。

彭氏自来便是这样,待婆婆是极恭顺孝敬的。这也是为何,顾老夫人格外迁就彭氏的缘故。

“京兆尹家的次女,姚淑人的亲生女儿,这样的门第人品,可配得上德哥儿?”京兆尹是三品,主管京畿治安,是很有实权的官位。比彭氏兄长的通政使,乃至各部侍郎,都要重上一层。

京兆尹要是做出政绩来,升到各部做个尚书,也并非难事。

说起来这位京兆尹还和白成文是“熟人”,当年两淮盐引案,这位姚京兆,便是当年赴江南会同办案的三位钦差之一,姚静。

两淮盐引案,以时任江南巡抚李江松自尽宣告结束。而当时办理此案的三位钦差,事后也被圣人各自嘉奖。

周璋加二品衔,仍任指挥使一职。

姚静秩加一级,升大理寺卿。年前大计,又评了优等,被圣人顺势调任为京兆尹,任京兆尹不到一年。

陈良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年前又升到吏部,任右侍郎。

听婆婆这样说,彭氏嘴角微张,愣在原地,竟然没说出话来。

彭氏自家人知自家事,她再看尚德好,丈夫官位不过五品,英雄便是不问出处,但也是要看门第的。虽然有公爹白阁老这颗大树在,但自家是个什么情况,彭氏比外人可清楚得紧。

顾老夫人和陆氏一见彭氏这个反应,就知道三儿媳/弟妹脑子里这会儿,全被姚淑人,亲生女儿给占去了。

彭氏有些缓不过神来,自家尚德在顺天读书,怎么会被姚淑人瞧中?她压根儿就不认识对方啊!

顾老夫人看了陆氏一眼,陆氏顺势接过话头,对彭氏道,“上巳节,我赴陈夫人的邀约,在陈家遇见姚淑人,姚淑人先是赞了亦谨和亦柔,又让女儿拜见我。过后一处闲聊时,姚淑人便对在场夫人言道……”

当时姚夫人是这样说的。

“只要是家世清白,肯读书上进,也不拘出身,要是有合适的,大家可要说与我听。”姚淑人这话其实是两层意思,说是不拘出身,又要家事清白。那门第至少要和姚家是相当的。

读书上进?在场诸位夫人的夫家娘家,哪个不是靠读书举业才有如今的气象?

在场夫人把姚淑人的话在心里滚过一回,只怕这位是不挑拣嫡庶的。

既是不挑拣嫡庶,那就势必要在别的地方挑拣挑拣了。

比如父祖的官位?姚静是新升的京兆,干的又是得罪人的差事。势必要找一个强有力的姻亲,才能在官场上更好地走下去。

在场夫人虽然最低都是三品诰命,但其夫君的官职却有权力大小之分。

比如姚京兆,在三品官里,算是位高权重了。可也只是三品,二品大员至少也是一部尚书,姚京兆且要干出政绩来,才能往这上面想。

能让姚淑人开这个口,那势必不是嫡子。两家且无私交,不然又岂会在这个场合提起儿女婚事?

可陈夫人早就露出想和白家结亲的意思,方才对着白家姑娘好一顿的夸。明明没见过几面,却好像是自家闺女一样。

如果姚淑人所言不是另有其人,那就是想争取一下陈夫人,她家的可是嫡女。且又不挑拣庶出,还会有一份厚厚的陪嫁。

不过看陈夫人这个架势,倒是有些非白家女不可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