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2 / 31)

。直觉告诉首辅,在这件事上和圣人抬杠,绝对落不到好下场。

圣人的反应十分之快,秦阁老的奏章刚上去,圣人的批复就下来了。

对于秦阁老等人的识相,圣人表示十分满意。不仅如此,圣人还为文惠太子亲定了庙号和谥号里的最后一个字。

此后本朝史书,便不能称其为文惠太子,而是宣宗庄皇帝。至于庄字之前的谥号,不过堆砌词藻,交给礼部详议即可。

事情到了这一步,许多官员心里咂摸出味儿来,对蒋氏兄弟的讨伐声骤然小了下来。这件事怎么看怎么像是圣人授意,蒋阁老不过是点了这个火星子而已。

趋利避害是人之本能,现在把蒋氏兄弟骂得像缩头乌龟一样,焉知圣人看在眼里,会不会给自己记上一笔?

不用圣人催促,没两日功夫,工部就做好了宣宗皇帝的牌位。

而祭祀是始终避不开的话题,圣人在前两日就大祭过太庙。群臣以为圣人这样做,就是想含糊过去。毕竟亲儿子的牌位已经安置进太庙,其余不过是小节而已,总要顾及三王的。

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圣人并没有打算糊弄过去。宣宗的牌位刚入太庙,圣人就派人替自己前往祭祀。

说到底也没有亲爹祭拜儿子的道理,圣人便用了个折中的法子…遣官代祭。

历朝历代都有遣官代祭之说,皇帝身子不适,或者不想前往祭祀时,往往会让亲信大臣代替自己,到太庙或者天坛告祭祖宗。

这事本来也是寻常,只是圣人遣官代祭的对象,让满朝文武差点儿没绷住。

也不是别人,正是亦安。

亦安:奉命行事,勿扰……

虽是代祭,但该用的仪仗器物是一样不少,该行的礼节是一个环节也没落下。甚至亦安在前几日就斋戒净心,为祭祀宣宗皇帝做准备。

是的,亦安比外廷官员还要更早知道这件事,自己被圣人选定,要代表圣人再进一次太庙。

纵观历朝历代,上一个这么有权势的女官,还是南北朝时的陆令萱,这位还是皇帝乳母。再往上倒几代,便是汉朝时代替安帝祭陵的伯荣,这位还是安帝乳母之女,权势如此通天。

亦安只是御前女官,尚且与皇家没有亲近到那个份儿上,却被圣人委以如斯重任。

而在外廷官员看来,女官染指祭祀,是越权的表现。这一回朝野喧嚣,仿佛亦安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一样。

亦安并不想在这件事上拒绝圣人,虽然没有在朝堂上经过历练,但亦安有着惊人的政治嗅觉。代祭之事不可避免,与其得罪圣人,不如得罪群臣。

圣人别的不说,还是很能为下属扛事的。

先前的蒋阁老,这次的亦安,圣人都回护了。

第082章 尚书

虽是代祭, 且亦安祭祀的只有宣宗皇帝一人,但该有的礼制一样都不少,比之圣人亲自主祭也不遑多让。往小了说这是圣人不愿意亏待儿子, 往大了说, 亦安已有僭越之嫌。

事儿可大可小,要是满朝文武在这件事上和圣人达成心照不宣的默契, 是不会有人拿出来说嘴的。但是显然, 群臣愿意追谥文惠太子,却不愿意看到女官干政的苗头。

明明女官辅政才是古来有之, 父追子才是亘古未闻,群臣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又或者说, 百官们对活人要比对死人严苛得多。死后哀荣再隆,也不不过活着的时候手握权柄。

亦安且没有先太子那样的人望,手下也无得力的属官。父、祖为避嫌也不能在朝中过分奥援, 这使得亦安的处境,看起来似乎并不那么安全。

亦安进太庙的第二日, 便有御史在朝上发难。

不比夏御史直言不讳, 这位王御史说话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