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老谭家,没有什么好的东西吃,也不一定每顿饭都能吃的多饱。

但确实没有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经历。

日子再艰难,下一顿饭还是有着落的。

钟宝泉继续回忆:

“我是饿着肚子长大的,从小就挨饿,那时候就梦想着,将来能吃饱饭就好了。

有一次,夜里做梦,梦到这年秋天,地里的小麦,每根麦秆上结出了两头麦穗,每一头麦穗都沉甸甸的好看。

那一年,粮食大丰收,地里的小麦产量翻了倍,一整年,我没有挨过饿。

睡醒之前,我还在吃着白面蒸的馒头,吃着馒头醒过来,发现嘴里全是口水,原来只是做了个梦。”

172:输不起的陈场长

听到这里,谭小絮也有些动容。

原来,这个双头麦穗,是这么来的。

是老人家年少时做过的梦。

谭小絮问道:

“钟老师,这就是您努力考上农业大学的原因,为了研究出梦里出现的两头麦穗?”

“对,”钟宝泉忽然有些羞赧的笑了笑,“我很少对谁说起过这个梦,今天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跟你说了。”

谭小絮理解的笑笑:

“您要不说,我怎么能知道您这么执着的原因。”

钟宝泉继续说:

“我自从做了那个梦以后,就觉得,那一定是老天给我的暗示,让我去实现这个愿望,所以我努力学习,门门功课考第一,终于考上了农业大学。

我自己经历过饥饿,不想我们的子孙后代,再有同样的经历。

只有解决了温饱,我们才能全心全意发展工业,才能实现真正的国力强盛。

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其他的,全是空中楼阁。

粮食安全,永远是国之根本。

更是关系民生的头等大事。

也是我一生的使命。”

谭小絮对这位农业专家肃然起敬。

这哪里是陈康嘴里那个不懂怜香惜玉的磕碜老头子?

这明明是忧国忧民、心怀大爱的战士!

可是,这样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在书里却是那样的下场,婚姻破裂、研究项目也被男主搅黄。

谭小絮忍不住为钟宝泉感到悲哀。

悲哀的不仅是因为这位专家的遭遇,还因为,钟宝泉关于双头麦穗的愿望,注定要落空。

不能说双头麦穗的想法不现实,毕竟,每个伟大的科学发明,都始于伟大的脑洞。

但,至少在五十年内,谭小絮没有听说,有谁研究出双头麦穗的。

这个想法,太超前了。

比蔬菜大棚还要超前。

钟宝泉有生之年,可能看不到了。

谭小絮说道:

“钟老师,其实,不一定非要研究出双头麦穗,您的目标是提高小麦产量,解决国人的温饱,我们可以通过迭代培育优质小麦种子、增强田间管理、科学的施肥灌溉、研究出更高效的化肥和种植方法,还有很多办法,都可以提高小麦产量。目标只有一个,方法可以有千万种。”

钟宝泉很欣慰的点头:

“小谭你很有见解,没想到,今天能误打误撞在这认识你,真是没白来一趟,听了你的话,确实给我很多启发。”

说着,钟宝泉又觉得刚才的话题似乎太沉重了,故意用一种轻松的语气、对自己的学生说:

“兵团农场真的藏龙卧虎啊,我们还真来对了。”

学生何昌盛笑着说:

“小谭同志,我觉得,农场完全可以推荐你上大学,你要是成了工农兵大学生,一定比所有人都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