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220(22 / 37)

都存在民间,也有迹可循,但这些船图,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没了,那就是真没有了。

后人就算听说了,也复刻不出来了。

康熙帝倏地睁开了眼睛,惊讶道:“《永乐大典》,居然在皇史宬?”

德亨比康熙帝还惊讶:“您不知道吗?就在皇史宬,我亲手翻出来的。”

康熙帝失语,他是皇帝,怎么可能去翻旧书堆!

康熙帝脸色很不好看,将膝盖拍的啪啪响,骂道:“朕养的翰林院学士、大学士都是酒囊饭袋不成!”

康熙帝当然知道《永乐大典》正本存在南京皇宫,但在明朝时候,南京皇宫就不止遭受过一次大火,后来更是经受战乱波及,现在的明朝皇宫,别说《永乐大典》了,藏的其他书本典籍都不多。

康熙帝手里只有一小部分《永乐大典》。还是先皇(顺治皇帝)从文华殿找出来,搬到了乾清宫里,一直被他珍藏,几乎无人得见。

谁能想到,他这个皇帝一直在找的《永乐大典》,其实就存在皇史宬内?

李玉忙奉上新的参茶,劝道:“皇上,您用杯茶,消消气,这不,您还是有能用的臣子的不是?”

康熙帝推开参茶,不耐道:“这屋子里怎么这么暗?外头天黑了?”

李玉:“奴才这就去将门打开。”

康熙帝骂道:“狗奴才,好好的关门做什么”

李玉被骂个狗血喷头,连忙出去外间开门去了。

德亨也被康熙帝这突如其来的脾气给吓了一跳,手脚无措的站在原地,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康熙帝眼睛又移到了手下折子上,良久,叹道:“德亨啊,你说你去一次皇史宬,怎么就给朕弄出这么多事情来。”

德亨低头认错:“皇上,臣知错了。”

康熙帝摆摆手,道:“你哪里有错,是朕成了聋子瞎子,孤家寡人。放眼朝堂,尽是说理辨经清谈的儒官,听到朕耳边的,全都是应付太平之语,竟见不到真正做实事的人了。”

这话,德亨可不好接。

见他似是要起身,忙上前去搀扶。

康熙帝扶着他的手臂用力起身,还不忘亲手拿起案几上的厚厚折子,颤颤巍巍边走边道:“走,陪朕去外间玻璃窗下,好好看看你写的这份奏折。”

相比于让他心痒难耐的《永乐大典》,他手里的这份奏折,更能牵动他的心神。

不过,康熙帝对开门回来的李玉道:“让魏珠和赵昌一齐去传旨,带人将皇史宬给朕围起来,不准任何人进出,侯朕亲临。”

《永乐大典》他是一定要亲自去亲眼看一看的。

德亨扶着康熙帝手的小手臂抽了抽,康熙帝感觉到了,问他:“你有什么想说的?”

德亨忙道:“皇上,围起来的目的是保护,莫要惊吓住在里面做事的官员小吏才好。”

康熙帝颔首,对李玉道:“准他们给家人传信。”意思是,里面的人在他亲临前,就不用回家了。

李玉忙去传旨去了。

今日魏珠和赵昌休班,康熙帝专点他俩,就是看中这两人是御前老人了,做事老成,得心意,要不然,就不是特点他俩去,而是随便让今日值班的侍卫去了。

也可见,康熙帝对皇史宬,真的是重视极了。

第 217 章

德亨应康熙帝的要求, 口头解说了他所上的奏折,康熙帝听的,眉头时而舒展, 时而皱起,时而摇头,时而点头,时而叹息。

等德亨说完, 康熙帝先指出第一条,也是他现下最想解决的难题:“漕运从前明开始,至今朝,已经运行了四百年了,何止百万漕工,都仰赖此为生。其他先不提,单以海运代漕运这一条,就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