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一日算不明白也无所谓、哪怕嘉年华结束了再算明白不就行了,反正赚多赚少都是村里人自己拿,差点儿就差点儿呗。
但苏榛也实在没功夫给大伙儿解释财务的重要性,好在大伙儿有意见归有意见,大事小情最终拍板还是信任苏榛。
而陈青跟周醒明的确不负“苏”望,上工的第二日就发现小吃摊上的食材消耗与营收数据存在微妙差异,便主动到摊位观察。原来是白水村当值摊主为了方便,在给顾客称取时偶尔会随手添加几串当添头,却未计入营收。
这本也无可厚非,小摊贩主送点儿送添头出去再正常不过。若是苏榛当值,怕是她送出去的添头最多,自然也不可能拦着。
可这小事儿在较真的两位帐房先生看来就是大事,俩人熬夜琢磨了个法子:竹筹记数。
比如每预备好一部分食材就相应按斤数或个数准备一根签子,记送出去的添头,每日消耗一目了然,原本模糊的人情往来,都化作确凿的数据。直观的让白水村大伙儿清楚了送出去多少,再后头三日,食材损耗率从原先的一成半骤降至不到半成,换算成银钱,每日也足足能省三四两银子。
这竹筹实打实拦住了无声溜走的银钱,更让白水村包括苏榛也愈发“精打细算”。
这还仅仅是俩位帐房在节流方面的贡献。在开源上,周醒明在算术方面的能力也展露无遗。他在苏榛给的扇形图上做了改进,通过对比不同时段的销售数据精准提供备货数据。
比如增加午后饮品的供应量,并数出更赚钱的组合优惠套餐。果然,次日饮品摊位的营收就增长了两成。
在三日一次的复盘会上,陈青和周醒明更是大放异彩。把一部分“滞销商品”与热门商品搭配售卖,成功减少了三成的库存积压。使得大食代在后续的运营中,盈利不断攀升。
白水村大伙儿实打实受了惠,更也不敢小瞧“有文化”的重要性。都在心中暗想等嘉年华散了找乔里正商量商量,收拾个空屋出来,专门教娃娃们识字、打算盘、画折线图?
不过这些也都是后话了。
总之,请下这两位帐房当日,签契的时候苏榛本想也跟着同去,刚好也要找符秀才商量些事儿。可刚出暖棚就被等在外头的丽娘拦下,一脸兴奋,说是渔帮送来几大车的渔获,大伙儿都等着苏娘子去瞧呢。
渔获是苏榛提前就预订的,就为了今天下午就开始的大食代“主题”:寒江鲜飨集。
今天这主题因以水产为主,苏榛还特意邀请了兴盛湖渔帮兄弟们一起参加,渔帮负责卸货、分拣、预制。大食代出方案、出场地、出服务组。
眼下苏榛一听渔获都到了,也是由衷的高兴。除了觉得能赚钱之外,主要是她想吃……
赶紧跟着丽娘往空场一路小跑着过去,因渔获腥气大、也占地方,为了不耽搁大食代正常营业,全部堆在了背风靠后的“野生”冰面区域。
等到了才发现,眼前俨然多了一座庞大的水产工厂!
至少来了近百辆冰橇,密密麻麻地挤在冰面上,每辆上都堆叠了覆着白霜的篓筐。筐里渗出的水也冻成了冰。仅这一眼可见的量也至少载了数千斤水产!
眼下已经在卸货了。项松带着几十号渔帮汉子、以及萧容已带着运输组抬来榆木大秤。按老规矩,三筐一垛,边清点边称重。
汉子们拿着撬棍凿开冻在冰橇上的篓筐底子,再攥着捆筐的粗麻绳、使劲儿把篓筐拖下来踹上几脚,冻成硬块的鱼虾就混着碎冰倾泻而出摊在冰面上。
寒风中尽是隔一会儿就喊出来的报数声:“第一垛第一筐,杂鱼,三百二十斤!”
“三筐一垛!腾位置!”
这会儿功夫,苏榛眼瞧着冰面上已垒起十余座整齐的“水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