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70(9 / 31)

与分成、但乔大江跟春娘可以参与啊。”

叶氏瞧着苏榛眼神中的笑意,怔了下,总算回过味儿来。原来榛娘的意思是会把乔里正那份儿、用另外一种形式给出去,且还不用被二房、三房知道。

叶氏瞬间就释怀了,心情大好,重新专注于手中的针线活,“罢了罢了,咱们还是先把这羽绒内胆衣缝好。”

说着,又带了些笑意,“你缝的针法越发精细了,重云公子得了定是欢喜得紧。”

苏榛脸颊微微泛红,嘴上还硬:“伯娘,我顺手做的。”

“是是是,你顺手。”

娘俩儿絮絮叨叨的唠着家常、缝着衣服,叶氏只盼这样的日子能再长一点儿多好。

***

距离山海嘉年华举办倒计时九日。

白水村再次被严寒笼罩,天刚破晓,白毛风便裹挟着雪粒子四处乱撞。

即便如此,萧家房前、屋后、暖棚、冰屋里,早就分别有人来开工了。

苏榛也早就起了,此刻正在户外厨房的灶上架起铁锅煮水。

水是给大伙儿暖手用的,她之前就让特产组寻了不少竹筒来,灌热水当暖手宝。

还安排了童创组每隔一段时间便来看看火,确保总有热水、竹筒始终温热。无论村里谁来、都可以提一筒去用。

其实若是旁人家或是城里,自是舍不得这么用柴的,毕竟时下柴也是银钱。

但白水村不一样,先就是家家户户每到秋天就开始囤枯枝落叶烂树枝子。

你要说各家银钱确实不多,但匀点儿燃料给苏榛是不小气的,毕竟大伙儿都知道萧家这里就是“加工基地”,干的是村里共同的活儿。

再者,木工坊的木屑、刨花,每日都给萧家送来不少,这些材料用来引火最合适不过。

其实大伙儿没计较这些柴是公用还是私用,反正都搁在萧家用了便是。但苏榛却坚持各走各帐。

萧家屋内取暖以及日常烹饪所用柴薪,都从萧家自家积蓄中支出;

至于冰屋仓库、暖棚,每接收一点柴薪,花费的每一文钱,都详细记录在案,绝不混淆。

起先连叶氏都觉得苏榛如此记帐实在麻烦,可昨晚乔老太婆这么一闹,大伙儿全体觉得帐本果然是个好东西。

帐本一出,再不讲理的人也得闭嘴!

经此一事,村子里但凡家中当家主事的人,都暗自留了心眼,纷纷决定也这么记。即便不识字也不怕,用自创的符号、简单的图案,总之记得越细、矛盾越少。

只不过苏榛倒也没想到村里人全跟着学了,这也是后话了。

苏榛烧好了水、就先去瞧一眼围墙工地。地基早已牢牢夯实,围墙主体也已初见规模。

前几天又分别运了两次青砖过来,如今一块块的整齐垒砌、高度已达一人有余。柳师傅等人分工明确,有的捣鼓泥浆、有的拿瓦刀嵌青砖。且让苏榛欣慰的是,师傅们都带了特制的皮手尉。

手尉是舒娘领人做的,全用的碎皮子边角料,不值钱、也不好看,可胜在灵便且暖和,戴脏了、破了、丢了也不心疼。

柳师傅等人起先还不舍得用,还是苏榛反复劝,毕竟酷寒对手的伤寒太大,又是冻疮又是皲裂的,不该吃的苦不必硬吃。

巡完围墙工地,苏榛又先后去了暖棚跟冰屋。

美食组一半儿的人都在暖棚里打包。

中午成树会带城里买的物资上山来,两辆驴车,之后往兴盛湖运送第二批货。

除了木工坊的蛋卷桌跟月亮椅之外,还包括三种货物。

第一种是三百斤分装好的“就酱”,其中有一百斤是送到行商客栈,张掌柜念叨很久了;

第二种货是豆干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