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脸看她,她立马乖乖的坐好,不敢动了。
武皇要说的事有三个,“第一,开科举。明年开恩科,明经科和进士科同开……进士科与明经科一同授官。”
林雨桐点头,“陛下说的是,该一同授官。”
科举后来看中进士及第,但现在可不是。一直以来,明经科占主导!明经科靠的是经史子集经文和释义,这玩意在印刷术没有的情况下,只有世家才有这些东西,各种的释义都很全面。所以,世家子弟只要不是脑子不够数,死记硬背也能考过去。但是进士科不一样,进士科考文章,考诗词,这些东西不是你背过了就行的,这需要有灵气,有见解。寒门中,真正的有才能之人考进士科就很占便宜!因为教育资源不一样,所以,考明经科寒门吃亏呀!
林雨桐就觉得这一提议很好,意义非凡。
武皇提议第二点,“不定期的开制科。”
制科是什么玩意呢?就是唐朝的科举跟后来的科举不一样,不管是明经科和进士科,这都是常科,常科就是每年都会开考去考的科目。而且,科目命题都是大致那个样子那个范围,大差不差的。但是,制科是临时开的科目。比如说,黄河泛滥了,要治水的人。找不到擅长的官员去做这个事,怎么办?开个制科吧,从里面选人。这种考试,不仅平民百姓可以考,就是朝中的官员,自认为有这方面才能的,也能来考。考了马上授官,即刻上任。更注重事务!
说实话,这提议不好吗?简直太好了呀!给寒门,给没有门路的人,大开上升途径,这能不得人心吗?
林雨桐又点头,“此法务实,更该提倡。”
武皇又说第三点,“开武举!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念书,但是只要有勇气、有胆量,哪怕是有一身的力气,这都是可用之才!一个国家,该文武并重!虽然之前没有武举先例,可朕觉得该开这一先河。”
林雨桐就起身,而后单膝跪地,“陛下圣明!只凭这三点,丹书史册之上,您便可与史书上任何一位帝王并列。”
娄师德等人起身,而后缓缓跪下,大礼参拜:“陛下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第860章 盛唐风华(112)
太平常伴武皇身边,做的差事与上官婉儿差不多。不过是婉儿从不能多话,太平是想到什么说什么,武皇也不吝指点。
太平就发现,其实陛下跟阿姐在处理政务上,矛盾点很少。
比如阿姐上折子说,地方财政养军队,其危害甚大。军制的改革,看似改的是军制,其实不然。真正改革的,该是税制!
换言之,就是加强朝廷对各地的掌控,财税归朝廷,朝廷统一划归使用。
陛下看了折子,当即就拍案认为很好,下旨给阿姐,叫她上更详细的折子来。
再比如,陛下想以朝廷的名义推广耕种之法,使用农药和肥料的堆积,优化种子等等,都想以朝廷的名义来做。
这当然是想据了阿姐的功劳来刷自己的政绩。
但是她没想到,阿姐立马给予回复,表示会把相关的资料整理好,移交朝廷。
可这件事之后,陛下并没有给阿姐更多的赏赐或是爵位,但是阿姐对此好似并不在意。
这在太平看来,都是大事中的大事,在朝堂中,这要都不是大事,请问什么才是大事?他们并没有在这些大事上有什么突出的矛盾。
这本来就叫人看的不太懂了,结果还有更不懂的。
阿姐上折子推举刘炜之和范履冰,说税改之事,此二人可担此事。
太平知道,这两人是北门学士,是陛下最早简拔出来分宰相之权的亲信。阿姐不避这两人的出身,极力举荐,可不奇哉怪哉。
这个折子太平看了看,合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