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碰上改朝换代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有起有伏就更正常了。
金家老爷子据说原本特别有希望入内阁,内阁的配置一向是五个大学士,除了一个首辅之外还有次辅和末辅。
金老爷子当时已经在工部尚书的位子上待了好些年头,人人都笃定只要当时的内阁有一个大学士致仕告老,补进内阁的一定是金老爷子。
谁知金老大人不得圣上的心,宁愿一直强留着快八十高龄的次辅也不肯让人把位置腾出来。
金老爷子活了这么大岁数什么看不明白,自己要留肯定也能留,但继续当着工部尚书等着入内阁,从根子上说这就是在跟圣上较劲儿。
这世上有些强不能要,金老大人下了狠心辞官,带着本枝三房人都回了老家。金氏的父亲本来在吏部为官,也被金老爷子找关系塞到南边做知府去了。
金老爷子这么知情识趣,圣上一高兴就给他赏了个光禄大夫。
然后紧跟着就准了次辅辞官告老的奏本,隔了没两天又亲自点了当年他自己的老师补了工部尚书的官职,三个月之后帝师入阁,补上内阁的缺。
这一套动作下来,傻子也知道圣上对金老大人这个工部尚书不算满意。可到底是世家到底是老臣,当皇上的也不能寒了臣子的心。
所以帝师入阁之后,虽还是工部尚书,但工部的事情大多都是关如璋这个左侍郎在管着。
现在外面的人又都在说,关如璋也就是还年轻,等过几年帝师致仕告老,工部尚书的位置肯定是要让关侍郎补上去的,到时候入阁岂不是名正言顺的事。
看着挺名正言顺的,但自己的亲家天天在老家陪着他亲爹整天遛鸟斗鸡,关如璋心里能没数吗。这世上没有什么名正言顺的事情,想得太多最后尴尬难堪的,必定是自己。
对于前途二字,关如璋从不敢有一丝大意。而关如璋对于金家而言,就如同裴元眼下对于关家的意义。金家没人在京城在朝堂上站着,唯一能指望的是关如璋这个姻亲。
关平业不是个惊才绝艳的人,他在任上稳扎稳打,或许外任的时间长些,但只要不出错就总有回京城的一天。到时候以他的出身和资历,六部里当个郎中甚至侍郎不成问题。
金氏是跟着丈夫去任上过逍遥日子,还是守在府里伺候好公婆养好儿子,帮着婆母把府里管好,做好她的大奶奶之余,再帮着娘家时刻关注着京城里的动向,她做出了她的选择。
“这可真够复杂的,这些家族都是联络有亲,你拉着我我扯着你的,谁家出了谁一大帮子人都跟着心里哆嗦。”
怪不得那些戏台上一唱就说皇帝老爷要株连九族,不株连怎么办?这家的公子是那家的姑爷,这家的小姐又是那家的管家娘子。
这不仅仅是圣上和某一个臣子之间的事,这是君权和读书人之间的博弈。
读书人,人人都想着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可也得看看帝王能给出什么样的价码来。
要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可就怨不得这些勋贵世家清流,以门生故吏、姻缘结亲等等手段,来给自己和家族谋求后路。
“说了这么多,怎么还不把最想问的问出来,今晚上不问可睡得着。”
谢九九再是觉得自己对关家的态度已经平和下来,早已经不紧张了,其实本能还是比她的心更诚实一些。
谢九九现在问关家的事问得有多仔细,心里对关家、京城、裴元的未来和仕途有多么操心和担忧。
这不是自己赚多少银子就能解决的问题,如何陪裴元走下去,怎么在京城这一滩浑水中挣扎出个人形来,谢九九得一点一点的学。
“等明年春闱之后,我们是自己在京城买宅子,还是……”
“当然要买自家的宅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