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00(8 / 31)

作品。

因为女作家之所以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靠的就是写她在华生活的一些作品,反映的是她眼中真实的华国农村生活。

她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来,而不是通过一些猎奇的捏造来博取西方世界的关注。

女二号“阿英”是珍珠在华国生活时乳母的女儿,她们一起长大,因为在传教士家种生活,所以女二号也跟着受了一些教育,甚至会说流利的英文。

后来阿英渐渐走出了农村,进入了大城市,成为一位独立女性。

最后这位女性的成功出走,揭示着女作家作品的独立成熟。

而男二号“徐先生”,则是民国时期的一位著名男诗人,与这位美国女作家的关系非常好,甚至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情感……

这一男一女两位华国人的角色,其实就反映了华国整个社会缩影,男、女,从底层到中层,以及从高层到中层的一个生活全景,以此来体现女作家的真实生活场景与相当一部分人生经历。

池影当时就向环球方面推荐了宋琳和付远琛。

谈逸和姚一一他们本来也是在候选名单里的,但是这两位因为大剧院演出任务比较重,明年上半年几乎都要是忙这边的事务,他们两个人主意也很正,愿意潜下心来慢慢琢磨自己的演技,为后续的演员生涯打好基础,所以基本上就没有参与这次的选角了。

宋琳本来走的就是大青衣路线,这次人物角色要从少女时期一直演到中老年,时间跨度很大,对她的演技挑战也很大。

不过宋琳好歹之前已经演过“吕雉”这样的角色了,算是有点经验。

而付远琛家境出身比较优渥,而且他也是那种比较清高矜贵的文艺人的气质,所以出现这种角色应该难度也不大。

环球方面对池影推荐的演员人选,还是比较满意的。

客观上来讲,虽然池影的片子已经参与过金球奖和奥斯卡奖角逐,但毕竟获得的是外语奖奖项。

华国演员能直接参与到好莱坞出品的主流电影拍摄中,而且还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个年代,已经算是相当有逼格了。

池影在跟宋琳讲这些事的时候,宋琳甚至都有些胆怯了。这部片子明显是完全按照奥斯卡颁奖片的各种规格来打造的。

能和这种等级的演员同台竞技,池影觉得会对宋琳的演技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宋琳有点心慌,毕竟她以前跟池影在一块儿拍戏时,相互交流没有任何问题,而且池影还会经常提点她。现在面对这样的导演和这样的竞争对手,她心里没有底。

宋琳问池影:“你觉得我行吗?”

“有什么不行的,我觉得你非常好!而且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对手,就算你被压了一下也没关系,大家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你只要尽量做到自己的最好就可以了。”

金学英听到有这样的机会以后,特别激动。

她跟宋琳说道:“琳儿,池导对你真是没话说,这样的好机会都推荐给你,你知道吗?这在国内都是头一份的资源!人家这种等级的好莱坞导演来拍,你再看那两位主角,我们以前真的只能在电影里看过……”

金学英就鼓励宋琳去搏一搏,这对她未来的成长和国际地位提升都是极有帮助的。

“你这几部片子一下来,像国外人知道华国导演,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池导,华国女演员,第一个想起来肯定就是你了!”

于是在池影和金学英的双重鼓励下,宋琳决定参与这部片子。

金学英对池影是千恩万谢,虽然她也知道,池影是为了宋琳,人家也不在乎这些虚头巴脑。但是有这种好机会,都紧着金学英自家人,这么大一块馅饼掉在自家演员头上,她也要知道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