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狄尔森看了看师长,又看了看自己团的团长,二话不说,挺身站了出来,向师长和团长行了军礼,目光坚定,字字铿锵的说道:
“师座,团座,我愿身先士卒,与先锋连的战士们一起,拼死与日军周旋到底,为大部队的到来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
“你有几分把握,敢说这样的话?”
“自出了国境线,我天天都在等待着这一刻的到来,若无十足的把握,绝不会在师座和众位长官面前口出狂言!”
孙立人听罢,哈哈一笑道:
“好,过了这些年,倒是一点没丢了当年在淞沪战场上的狠劲!”
说罢,他伸手一拍身边114团团长的肩膀,颇为得意的说道:
“仁方,你的团里能有这样不怕死的部下,何愁将来攻无不克?”
笑意渐收,他转身过去,脸上已是换了一种表情,不再笑容满面,而是异常严肃,甚至眼神中已经带上了一抹凶悍。他盯着狄尔森的眼睛,一字一句的问道:
“我能把这当成是你下的军令状吗?”
狄尔森回以他同样凶悍的眼神,郑重的点头道:
“师座,若我做不到,宁愿接受军法处置,万死不辞!”
“好!你若做到了,回来之后必有重奖!”
孙立人一掌拍在了桌子上,发出一声巨响。他转头对着114团的团长大声道:
“仁方,给他一个连,由他指挥,再配上最好的武器装备,我要看看他带着这一百多人的连队,如何与那几千人的队伍周旋,为大部队的到达争取出这整整一天的时间!”
师长的命令,114团团长不敢不从。只是,他显得有些为难,犹豫了一下,低声道:
“师座,他只是一个代理排长,作战指挥经验有限,一下子就给他一支装备精良的连指挥,会不会太冒险了?而且,其他连的连长也会对这种安排感到不服气的。”
出身美国宾夕法尼亚军校的孙立人,在军事上的指挥不拘一格,灵活机动,追求效率,并不像大多数出身日本军校与国内讲武堂的军官们那样讲求战术章法与规则。因此,深受美式军队作风影响的他,在用人问题上显然也很开放。他完全不认为赵团长的担忧是个相当值得重视的问题,反而不以为意的摆摆手,直率的回答道:
“带兵打仗,要的就是艺高人胆大。服气不服气,战场上见分晓。谁会打仗,我就用谁。破格提拔个连长算什么,要是他真能给我打响这个头炮,我升他做个营长也不为过!不用多说了,就这么办吧。”
赵团长点头应了,看了一眼年轻的狄尔森,不再多说。其余众人看向狄尔森的目光里有讥诮,有狐疑,有不屑,也有不动声色的观望。面对这些充满异样的眼光,狄尔森的神情显得格外淡定。他目不斜视的望着挂在墙上的一面缅甸战区作战图,仿佛在思考着什么,又仿佛在出神。